A48版 科普

消化科患者居家护理指南,这些重点别错过

□梧州市人民医院 劳伊娜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摄取与代谢系统,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一部位出现疾病,都会影响正常生活。消化科疾病种类繁多,涵盖胃炎、胃溃疡、肠炎、肝硬化等。患者出院后,居家护理是疾病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科学饮食:打好康复基础。饮食管理是消化科患者居家护理的重中之重,合理的饮食能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受损组织修复。胃溃疡、胃炎的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每日可安排5到6餐,避免胃酸过度分泌刺激胃黏膜。食物选择上,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小米粥、山药糊,富含黏液蛋白的山药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养胃作用;软面条搭配鸡蛋羹,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同时,要严格忌口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炎症反应。对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控制脂肪摄入。脂肪消化需要胆汁和胰液参与,过多的脂肪会导致胆囊剧烈收缩、胰液大量分泌,诱发疼痛。应选择低脂肪的烹饪方式,如蒸煮,避免油煎、油炸,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而肠道疾病患者如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格外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病情发作期,减少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芹菜的食用;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正常蠕动,预防便秘。

  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机能。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消化科患者运动要讲究科学适度。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饭后不宜立即运动,至少休息1小时后,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散步时,步伐宜缓慢,每次15到30分钟,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太极拳动作舒缓,可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对胃肠道功能恢复有益。患有严重消化道出血、刚做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在康复初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随着身体恢复,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规范用药:保障治疗效果。严格遵医嘱用药是消化科患者居家治疗的关键。部分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后,容易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这会导致病情反复。以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患者为例,治疗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疗程一般为10到14天。若患者在症状减轻后擅自停药,幽门螺杆菌未被彻底清除,胃炎极易复发,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胃溃疡、胃穿孔等并发症。此外,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方法。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才能更好地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需要在饭后1到2小时咀嚼服用,使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同时,要避免自行服用可能损伤胃肠道的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等,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胃黏膜保护剂使用。

  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居家期间,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记录每日排便次数、颜色和性状,对于肠道疾病患者至关重要。若出现血便、黑便,可能提示胃肠道出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或肠道肿瘤的信号,需及时就医。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要留意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上腹部隐痛、胀痛,可能与胃炎、胃溃疡有关;右上腹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可能是胆囊炎发作;转移性右下腹痛,则要警惕阑尾炎。同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体重下降等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尽快前往医院复查,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情绪调节:助力身心康复。消化系统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系统之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消化液分泌失调、胃肠蠕动紊乱。患者可通过听音乐、看书、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家属也应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支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长期患病、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促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