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7版 科普

痛经怎么选:热敷还是吃药?

□张家界市永定区妇幼保健院 黄艳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每次来月经都像肚子里装了个搅拌机,热敷袋和止痛药哪个更管用?”这是众多女性每月的困扰。痛经是每月的“身体警报”,有人用热水袋就能缓解,有人却疼得直冒冷汗。其实,缓解痛经没有“标准答案”,热敷、吃药、中医妇科调理等方法各有适用场景,需根据自身情况科学选择,让“特殊时期”少些煎熬。

  热敷:老祖宗的“物理止痛法”。热敷缓解痛经原理为,温热使腹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子宫肌肉痉挛收缩。此纯物理方式无副作用,适合多数轻度痛经者,尤其怕吃药、对药物敏感的女性。不过,热敷有局限。对重度痛经效果有限,只能缓解表面症状,且需持续保温,出门不便。若敷半小时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应及时换其他方法。

  止痛药:快速止痛的“化学武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是缓解痛经的“快速部队”,能抑制作为“疼痛介质”的前列腺素合成,从源头减少痛感,服药后30分钟起效,适合中度以上痛经者。止痛药有副作用,少数人会恶心、胃痛,长期滥用可能伤肾,但按说明书规范使用风险低,就像偶尔用灭火器不会伤房。相反,强忍疼痛会导致焦虑、失眠,影响健康。

  中医妇科:传统智慧助力缓解。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等不同证型,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可达到通调气血、止痛调经的目的。(一)中药调理。气滞血瘀型痛经常伴有经前乳房胀痛、经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等症状,可使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寒凝血瘀型痛经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可用温经汤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气血虚弱型痛经常见经后小腹隐痛、神疲乏力,宜用圣愈汤等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辨证论治。(二)针灸与艾灸。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止痛,常用穴位有三阴交、关元、气海等。三阴交是肝、脾、肾交会穴,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关元、气海是任脉要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艾灸用艾绒燃烧温热刺激穴位,温通经络、散寒止痛,适合寒凝血瘀型痛经。

  其他缓解方式各有妙招。(一)短效避孕药。短效避孕药是“长效解决方案”。它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子宫内膜脱落时的前列腺素释放,对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尤其适合需要长期控制痛经的女性。但需要连续服用21天,漏服可能影响效果,且有血栓风险的女性(如吸烟者、肥胖者)需谨慎使用。(二)红糖姜茶。红糖姜茶更像“心理安慰剂”。生姜的温热作用和红糖的能量补充,能让人感觉舒服些,但止痛效果远不如热敷和药物。(三)运动缓解。运动缓解适合“防大于治”。月经前一周坚持快走、瑜伽等轻度运动,可增强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痛经发作时的痉挛,如同给子宫“提前疏通管道”。不过,痛经发作时切勿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腹部震动,让疼痛加剧。

  科学选择有方法。轻度痛经。首选热敷、喝温水,配合拉伸腹部肌肉,如跪姿前倾(膝盖与肩同宽,上身前趴,放松腹部),很多人用此方式可平稳度过。也可结合中医艾灸或按摩三阴交等穴位辅助缓解。中度痛经。可在热敷的同时服用止痛药,建议在疼痛刚开始时就吃,别等疼得受不了再吃,此时前列腺素已大量释放,药物起效会变慢。也可以根据中医辨证,服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重度痛经。需及时用止痛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短效避孕药调理。同时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因热敷和普通止痛药无法根治此类问题,需针对性治疗。中医妇科治疗时会根据情况采用中药、针灸等综合疗法。特殊情况需格外注意:有胃溃疡、哮喘的女性慎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病情;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前须咨询医生;若痛经突然加重或伴有发热、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