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7版 科普

从“一块肉”到“生命密码”:病理切片诞生记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黄云美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当医生怀疑你身体里长了肿瘤,最终拍板“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可能只是一张薄薄的玻璃片。这张玻璃片上,藏着比头发丝还薄的组织切片(厚度仅3到5微米,相当于把头发丝劈成300片),却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块普通的组织如何变成医生手中的“破案关键”。

  病理切片的“闯关之路”,每一步都是“技术活”。第一关:“新鲜标本”的紧急“保鲜”——固定,就像给细胞按下“暂停键”。当手术医生把切下的组织送到病理科,技师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赶紧切片”,而是“立刻固定”。组织离开人体后,细胞会在30分钟内开始“自溶”。这时候,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就是“保鲜剂”,能让细胞的形态“凝固”在刚离体的状态。固定液的量必须是组织体积的10倍以上,就像把一块小蛋糕泡在10杯牛奶里,才能保证每个细胞都被“均匀保鲜”。第二关:“脱水包埋”的“变身魔法”——从“软豆腐”到“蜡块”,才能切出薄如蝉翼的切片。固定好的组织像一块软豆腐,根本无法切片。这时候,技师要给它来个“脱水换骨”:先在不同浓度的酒精里“洗澡”(从70%到100%),把组织里的水分全部“挤”出来;再用二甲苯“透明”,让组织变得像玻璃一样透亮;最后泡在融化的石蜡里,等石蜡凝固,组织就被包成了一块“蜡块”——这一步就像把豆腐冻成冰块,才能用刀切成薄片。包埋时,技师要像拼乐高一样调整组织的方向——比如皮肤组织要让表皮朝上,胃肠道组织要让黏膜面朝上,这样切片时才能看到完整的结构。如果方向错了,就像切面包时没对准纹理,切出来的片要么厚薄不均,要么重要结构被“拦腰截断”。第三关:“切片染色”的“化妆术”——让病变“无处遁形”,细胞核染红、细胞质染蓝。蜡块做好后,就到了最考验“刀工”的环节——切片。技师会把蜡块固定在切片机上,用比剃须刀还锋利的刀片,切成3到5微米的薄片。切好的蜡片要在40℃的温水里“泡澡”,利用水的张力把褶皱展平,再用载玻片捞起来,就像捞起一片透明的花瓣。但这时候的切片还是“素颜”,细胞都是透明的,根本看不清。接下来,就要给它“化妆”——苏木素·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素是“细胞核专用染料”,会让细胞核变成蓝紫色;伊红是“细胞质染料”,会让细胞质变成粉红色。就像给细胞穿上“蓝红相间的校服”,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长相”一下子就区分开了:正常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小均匀;癌细胞则像“调皮的学生”,细胞核又大又深染,还会挤作一团。染色后的切片会送到病理医生手中,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就像在看“细胞大合照”。比如胃癌患者的切片,医生能看到癌细胞突破了胃黏膜的“防线”(肌层),甚至“侵略”到了周围的淋巴结——这些信息直接决定患者要不要化疗、放疗。第四关:“封片存档”的“最后防线”——一滴树胶,保存30年的“生命档案”。在染色好的切片上滴一滴中性树胶,盖上盖玻片,就像给画作加上玻璃镜框。这滴树胶必须均匀无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封好的切片会被贴上标签,作为患者的“生命档案”保存至少30年——万一患者复发,医生还能调出当年的切片对比,看看癌细胞有没有“进化”。现在很多医院还用上了“数字病理系统”,把切片扫描成电子版,就像给切片拍了张“超清照片”,医生可以在电脑上放大、标注,甚至远程会诊。

  一张切片,凝聚30多双手的“温度”。从手术室到病理科,从“一块肉”到“一张片”,病理切片的诞生就像一场精密的“接力赛”:手术医生取准标本,技师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病理医生阅片诊断……30多道工序,30多双手的协作,任何一步出错都可能导致误诊。这就是为什么病理科被称为“医院里的法官”,而病理技师则是“沉默的英雄”。他们不直接面对患者,却用每一个细节守护着生命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