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6版 科普

体重管理护理:开启健康体型的钥匙

□贺州市平桂区羊头卫生院 俆敏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体重管理不仅关乎外表,更影响人的整体健康——超重或肥胖可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而体重过轻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科学管理体重并非单纯追求数字变化,而是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心理调节和良好生活习惯,达到健康体脂率和肌肉量的平衡。

  了解身体质量指数(BMI)。BMI是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计算方法是体重(kg)与身高(m)的平方的比值。对于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来说,BMI的正常范围在18.5到24.0之间。如果BMI<18.5,意味着体重过低,此时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健康风险,应该调整饮食,增加营养。如果24.0≤BMI<28.0,就是超重状态;而当BMI≥28.0就是肥胖状态了。

  体重管理的核心:能量平衡。体重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原则,即当摄入热量大于消耗时,体重增加;反之则减少。因此,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创造适度的热量缺口,而非极端节食。建议每日减少300到500大卡的热量摄入,结合运动增加消耗,使每周减重0.5到1公斤,这样既能有效减脂,又不会导致肌肉流失或代谢下降。增重者则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尤其注重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补充,促进肌肉增长而非单纯脂肪堆积。

  科学饮食:营养均衡是关键。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体重管理的基础,建议采用“膳食宝塔”模式。碳水化合物(占每日热量50%到60%):选择全谷物、薯类等食物,避免精制糖和甜饮料。蛋白质(15%到20%):优先摄入鱼、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促进肌肉合成。脂肪(20%到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限制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膳食纤维:每日25到30克,来自蔬菜、水果和粗粮,增加饱腹感并改善肠道健康。此外,规律进餐、细嚼慢咽、控制餐盘大小等行为干预也有助于减少过量进食。

  运动管理:有氧+抗阻双管齐下。运动是提高代谢、塑造体型的有效手段,建议采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的组合。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每周150到300分钟,中等强度,可有效燃烧脂肪。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每周2到3次,帮助维持肌肉量,避免代谢率下降。日常活动:增加非运动性热量消耗,如多步行、站立办公等。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或放弃。

  心理与行为调整:建立健康习惯。常见障碍包括情绪化进食、自我否定、平台期焦虑等。针对这些情况,有一些应对策略,首先是设定合理目标,不能只追求快速减重,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体脂率、腰围等健康指标上。其次可以使用APP来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这样能增强自我监督的能力;寻找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或者专业团队一起共同坚持体重管理。最后要学会应对压力,通过冥想、正念饮食等方式来减少情绪性进食,从而更好地进行体重管理。

  长期维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扰乱瘦素和饥饿素的平衡,增加食欲,尤其促使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成人应保证每晚7到9小时优质睡眠,固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减少蓝光暴露(如手机、电脑)。良好的睡眠不仅能调节代谢,还有助于运动后的恢复和肌肉生长。特殊情况管理:个性化方案。青少年:避免极端节食,保证营养支持生长发育。孕产妇:产后减重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哺乳。中老年人:注重蛋白质摄入和抗阻训练,预防肌少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科学的体重管理能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体能和心理健康。记住,理想体重不是唯一目标,培养可持续的健康习惯才是关键。如果您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建议咨询营养师或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