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6版 科普

认识并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外科护理中的关键一步

□兴业县人民医院 杨雨静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外科领域,手术部位感染(SSI)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它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认识并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手术部位感染的概述。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由于手术切口或手术涉及的器官、腔隙受到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和深度的不同,手术部位感染分类也不同。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其症状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有时可见化脓性液体或培养出病原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则为1年以内),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其特征包括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并伴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器官或腔隙感染同样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则为1年以内),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腔隙)的感染。这类感染常表现为器官或腔隙穿刺引流出脓液。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涉及多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均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营养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手术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应尽力缩短患者的术前住院时间,特别是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应确保其在手术部位以外的任何感染得到完全治愈后再安排手术。针对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提前控制其血糖水平至安全范围;对于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状况,也应在术前进行积极纠正。在手术当天进行备皮操作,并避免使用刀片直接刮除毛发,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从而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二)术中操作。手术中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和帽子等防护用品。手术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确保足够的消毒范围。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剂量的抗菌药物,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三)术后护理。术后应定期清洁伤口,使用无菌盐水或消毒液,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同时,注意保持伤口干燥,避免触碰伤口。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以防止产生耐药性。术后应坚持清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保持适当的水分补充,有助于提高伤口的愈合能力。术后适当休息是身体康复的关键,但要避免过度运动,以免汗液侵蚀伤口造成感染。(四)手术室环境管理。定期更换手术室内的空气滤清器,保持空气流通,并使用紫外线灯等设备对空气进行消毒。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手术结束后应立即清理手术台、器械和地面,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整洁和卫生。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敷料,应确保其无菌状态,并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护理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全面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术中操作、细致的术后护理以及良好的手术室环境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