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4版 科普

新生儿黄疸来袭,新手爸妈别慌张!

□玉林市妇幼保健院 周卫珍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婴儿皮肤和巩膜黄染。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2至3天内,并在第4至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退。黄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致。新生儿肝脏中尿苷二磷葡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到2%,无法及时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形式,导致胆红素蓄积。从医学角度分析,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通常较为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在出生后1至2周内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出现在出生后24小时内,或者持续时间较长、胆红素水平过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干预。了解黄疸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家长正确判断病情,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与识别。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表现是皮肤和巩膜呈现黄色,通常从面部开始,随后逐渐蔓延至胸部、腹部及四肢。黄疸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黄染的范围来初步判断,轻度黄疸仅限于面部,而中重度黄疸则会波及全身。此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嗜睡、食欲下降、哭声异常等症状,这些情况提示黄疸可能已经影响到神经系统,需要及时就医。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孩子的皮肤颜色变化,按压额头或胸部后若发现皮肤泛黄,则可能是黄疸的表现。同时,注意孩子的一般状态,如进食情况、精神反应、排泄情况等。如果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者黄染程度迅速加重,甚至伴随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准确识别黄疸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如何应对新生儿黄疸?面对新生儿黄疸,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虽80%黄疸为生理性黄疸,但需动态监测排除病理因素。对于轻度黄疸,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保证充足的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增加喂养次数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当黄疸达到一定光疗启动阈值时(足月儿为例,48小时胆红素≥12mg/dl、72小时≥15mg/dl、早产儿需个体化评估),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蓝光治疗。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促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便于身体排出。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输注免疫球蛋白或进行换血治疗。此外,根据医学循证证明,益生菌可能辅助降低胆红素水平。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偏方或延误治疗时机。

  何时需要特别警惕?虽然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某些情况仍需提高警惕。如果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往往提示可能存在溶血性疾病或其他病理因素。此外,黄疸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仍未消退,或黄染程度不断加重,也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异常或胆道疾病。除了黄疸本身的变化,还需关注婴儿的其他临床表现。例如,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嗜睡、拒食、哭闹不安,甚至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症状,都可能提示胆红素水平已升至危险范围,存在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此时,必须尽快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必要的治疗,以避免潜在的神经损伤。

  黄疸护理的关键要点。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过程中,科学喂养和家庭护理是两项关键措施。首先,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奶量至关重要,因为充足的喂养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泄。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以维持稳定的营养供给和代谢平衡。此外,定期监测黄疸的变化趋势,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随访复查,也是保障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环节。

  新生儿黄疸虽常见,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家长无需过度担忧。理解黄疸的成因、识别其表现、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有助于科学应对这一问题。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就医,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