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呼吸系统功能的退化,46岁及以上人群哮喘发病率显著上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预计哮喘患者的数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哮喘防治至关重要。
哮喘的病因。哮喘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遗传、环境、过敏等因素。遗传因素使得部分患者对哮喘敏感,而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二手烟等)和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则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哮喘的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先兆症状是鼻塞、打喷嚏和眼痒等症状。哮喘急性发作时症状则包括轻度气短、三凹征、哮鸣音和心率增快,危重患者则出现嗜睡或意识模糊、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等症状。
哮喘的危害。哮喘会影响日常工作、学习、日常运动和社交活动等,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78.1%的患者因哮喘而限制或停止运动和日常活动,38.5%的患者限制或避免社交活动,24.7%的哮喘儿童存在社交障碍。哮喘易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但会使哮喘症状更频繁,还会影响遵从医嘱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住院时间和重复住院率。哮喘也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哮喘会对儿童身高、体重、骨密度、肺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哪些人容易得哮喘。哮喘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直系亲属患有哮喘,则子女患有哮喘的概率会比较高。如果本身是过敏体质,在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时,可能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从而引起哮喘发作。如果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从而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如果患者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可能会吸入大量的粉尘、汽车尾气等,从而诱发哮喘。如果患者本身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炎症加重,引起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从而诱发哮喘。
如何预防哮喘?避免接触过敏源,在好发季节要倍加注意,同时要避免吸入烟尘或刺激性气体,对防止哮喘发作均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蟑螂是重要的过敏原,要注意杀灭屋内的蟑螂。贴身的衣服、被褥用热水洗涤,以杀灭和减少尘螨。减少猫过敏原和真菌的吸入,尽量不养猫,保持室内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晒被褥。
诊断哮喘需要做哪些检查?哮喘的诊断依据包括症状和肺功能改变。典型的发作可以根据症状直接诊断哮喘,如果症状不典型,需要做肺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用来诊断哮喘的肺功能检查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运动激发试验和呼气峰流速测试。诊断哮喘一定要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的原因,如学龄前儿童及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人需要警惕异物吸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作为哮喘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指标,有助于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和制定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哮喘应该如何治疗?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如32受体激动剂)等,可缓解哮喘症状,控制气道炎症。非药物治疗则包括呼吸训练,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避开过敏原、心理支持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哮喘患者如何做好居家自我管理?避免各种诱因因素、做好自我防护。合理膳食,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切勿自行停药,在医生指导下有计划的调整药物剂量。轻度和部分重度急性发作可进行家庭自我处理,中重度急性发作按以上家庭自我管理方法进行自我处理,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对于重度和危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则要住院治疗,遵从医嘱。
总之,哮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预防哮喘。对于哮喘患者来讲,要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