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3版 科普

上消化道出血:酒与药是不容忽视的“诱因”

□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丁游波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酒桌上刚喝了三杯白酒,突然呕出一口“咖啡渣”;感冒时连吃三天止痛药,马桶里泛起鲜红的血——这些吓人的场景,可能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号。胃和食管就像人体的“消化管道”,而酒精和某些药物,堪称破坏管道的“隐形炸弹”。数据显示,因酗酒和非甾体药物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占所有病例的60%以上,了解这些诱因,才能避开“致命陷阱”。

  酒:从“小酌怡情”到“消化道出血”的距离。(一)酒精是黏膜“腐蚀剂”。白酒(酒精浓度50%以上)进入胃内,会像“硫酸”一样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正常胃黏膜有一层黏液,能抵御胃酸侵蚀,而酒精会让黏液变薄、上皮细胞坏死,导致胃酸直接“消化”自身组织,形成糜烂或溃疡。研究显示,一次饮用500毫升高度白酒,胃黏膜糜烂发生率达100%,其中30%会出现出血点。(二)狂饮最危险。连续喝酒超4小时如聚餐从晚喝到凌晨,胃黏膜持续接触酒精,小糜烂会发展成溃疡并侵蚀黏膜下血管。若损伤小血管,会出现黑便(血液消化后变黑);若伤及大血管(如胃左动脉),可能突然呕血,短时间失血量超1000毫升(达全身血液1/5),随时可能休克。(三)长期喝酒埋下“定时炸弹”。每天喝2两白酒,持续5年以上,食管和胃的黏膜会反复损伤、修复,可能引发慢性炎症,甚至增加胃癌、食管癌风险。临床中,不少患者因“每天半斤酒”导致食管静脉曲张,一次呕吐就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非甾体药物:止痛片的“隐藏风险”。(一)双重打击胃黏膜。这类药物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一方面减少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拆除“防护盾”),另一方面使胃酸分泌增多(增加“腐蚀剂”)。服用布洛芬超3天,胃黏膜糜烂概率上升40%;长期服阿司匹林(即使小剂量),出血风险是常人2到3倍。(二)“隐性出血”更危险。非甾体药物引起的出血有时无明显症状(如仅大便隐血阳性),出现黑便、头晕时可能已失血过多。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服用此类药物出血风险更高,60岁以上人群服用布洛芬出血发生率是年轻人的5倍。(三)这些组合“火上浇油”。喝酒时吃止痛药,因酒精与药物双重破坏,会加倍损伤胃黏膜;同时用抗凝药(如华法林)和非甾体药物,出血风险增加10倍。此外,很多人不知某些复方感冒药(如感冒通)含非甾体成分,与其他止痛药同服会造成“叠加伤害”。

  哪些人要格外警惕?有胃病病史者:胃溃疡、胃炎患者,胃黏膜本身就有损伤,喝酒或吃止痛药易引发大出血。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胃黏膜萎缩,对药物和酒精的耐受力差,且常合并高血压、关节炎(需长期用药),风险叠加。长期服药者:因心脑血管病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因关节炎吃布洛芬的人,需定期检查胃黏膜。酗酒者:每周喝酒超过5次,或一次喝半斤以上白酒的人,胃和食管黏膜早已“千疮百孔”。

  学会“避坑”:预防出血的实用指南。(一)喝酒要“限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毫升、红酒250毫升、白酒50毫升),女性减半;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吃些主食(如面包、米饭),延缓酒精吸收;不混着喝酒(如白酒+啤酒),多种酒混喝对胃黏膜刺激更强。(二)用药讲“规范”。非甾体药物宜选肠溶片或与硫糖铝等同服;短期止痛优先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长期服布洛芬等。老年人用阿司匹林需医生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加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出现呕血、黑便,头晕、心慌、出冷汗,或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需立即就医。上消化道出血24小时内为黄金治疗期,及时就医可将死亡率从30%降至5%以下。

  胃和食管如身体里的“软管”,酒精是“腐蚀剂”,非甾体药物是“破坏器”,两者叠加会使“软管”破裂。别让“小酌怡情”变“大饮致命”,也别让“止痛片”变“出血片”。记住,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比治疗重要,管好酒杯、规范用药,才能守护消化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