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2版 科普

警报!别让认知误区“拉高”血压!

□邵阳市邵阳县岩口铺镇卫生院 张小飞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我国,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高血压困扰。更让人震惊的是大约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毫不知情,直至出现相关并发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有很多患者会被各种认知误区所蒙蔽,也会影响血压控制效果,最终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并发症。如果说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那么认知误区就是一个“隐形帮凶”。接下来,就为大家揭露一些血压认知误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避开陷阱,守护心血管健康。

  常见的高血压疾病认知误区。误区一:没有症状=血压正常。这是最危险的认识误区,血压升高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待有头痛、眩晕症状时,可能已经对器官造成损害。实际上,没有明显不适感,并不代表他们的血管没有承受巨大压力。如果高血长期未经有效控制,会在无声中损伤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其危险程度就好比是温水煮青蛙。对于高血压群体或是高风险人群,定期测量血压是唯一可靠的判断方法,不可以只感觉来评估血压情况。误区二:年轻时血压高一点没关系。有一些年轻人将血压偏高视为工作压力大的正常表现,认为不用特殊干预。但实际上,35岁前患高血压的人群,进入晚年阶段后更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年轻人的血管弹性较好,可能暂时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是一直存在的。误区三: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擅自停药是导致血压控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是一种慢性病,药物也只能是控制不能根治。如果血压降至正常时,这说明药物正在发挥作用,但并不代表痊愈。如果突然停药就会导致血压“反跳性”升高,而类似剧烈波动会比持续高血压更危险,容易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误区四:保健品可以替代降压药。市场上有很多种所谓的“天然降压”保健品,有很多都是缺乏严格的临床验证。某些保健品可能含有未标明的西药成分,不仅效果不确定,还可能干扰正规治疗。相比之下,临床使用的降压药都经过大规模人群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有充分保障。记住:保健品最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绝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误区五:吃药就够了,不用改变生活方式。有一些患者,认为吃药就可以稳住血压,对于错误的生活方式不加以重视。实际上,降压药物要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比如,吸烟会抵消降压药效果,而高盐饮食又会增加血压波动,缺乏运动会使血管弹性下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已有研究显示,单纯靠药物而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还不足30%。实际上,健康生活方式本身就有轻度降压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减少降压药的剂量。

  注意事项。科学测量血压的方法。家庭血压监测很必要,但要采取正确方法,患者在测量前的半小时内不可以吸烟、饮咖啡,也不可以做剧烈运动,需要先静坐5分钟后测量,让袖带与心脏保持平齐;每次测量2到3遍,并取平均值记录好。饮食调整的关键点。限盐是重点,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5g以内,还要注意限制酱油、味精、腌制品、加工食品摄入量,这些都属于隐形盐。建议大家采用DASH饮食模式,就是多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并吃适量坚果、鱼类;尽量少吃红肉、甜食,尽量不喝含糖饮料。钾摄入有助于排钠,可以多选择一些香蕉、土豆、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但肾功能不全者应慎食。运动处方。推荐大家每周进行5到7天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方式。坚持抗阻训练,但不能屏气用力,以免血压骤升。待血压未控制达标时,不能做剧烈运动。压力管理技巧。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来为自己减压,每天保证睡眠充足,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这都有助于心理健康。

  总之,高血压管理是一场需要知识和耐心的持久战,破除认知误区是成功控制血压的第一步,让我们以知识武装自己,守护好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