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种类多样,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和服用规范,只有正确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效,有效保护骨骼健康。
双膦酸盐类:抑制骨吸收的核心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服用这类药物有严格的时间和方式要求。以阿仑膦酸钠为例,需在清晨空腹时用250毫升左右的白水送服,注意不能用矿泉水、果汁、牛奶等其他液体。服药后应保持上身直立(站立或坐位)至少30分钟,在此期间不要进食、喝其他饮料,也不要服用其他药物。这是因为食物和饮料会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而平卧可能导致药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出现胃灼热、疼痛等不适。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多种剂型和给药频率,如每周一次的口服剂型、每月一次的口服剂型,还有每年一次静脉输注的剂型。选择静脉输注时,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注引发发热、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输注完成后应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防止出现过敏等即时反应。
降钙素类:兼具抑制骨吸收与镇痛作用。降钙素类药物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量流失,还具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特别适用于伴有骨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降钙素类药物有鼻喷剂和注射剂两种常见剂型。使用鼻喷剂时,应先清洁鼻腔,将喷头对准一侧鼻孔,按压喷头的同时轻轻吸气,确保药物能有效吸入鼻腔黏膜。每次使用后,需将喷头擦拭干净,避免药物残留造成污染。注射剂则需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不可自行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促进骨形成的强效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是一类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可有效增加骨量,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是对其他抗骨松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该类药物为注射剂,需每天进行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每次注射应更换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以减少局部皮肤刺激、硬结等反应的发生。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防止出现高钙血症。同时,该类药物的使用疗程有明确限制,一般不超过2年,具体疗程需严格遵照医嘱。
雌激素类:针对绝经后女性的骨松防治药。雌激素类药物适用于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防治,通过抑制骨吸收,维持骨量,降低骨折风险。服用雌激素类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活动性静脉血栓等病史的患者禁止使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乳腺检查,监测药物的安全性。雌激素类药物有口服、经皮贴剂等不同给药方式,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偏好等选择合适的剂型,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不可擅自调整。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促进钙吸收的关键辅助药。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是骨质疏松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用药,常与钙剂联合使用。普通维生素D可在餐后服用,借助食物中的脂肪促进吸收。而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的服用则需根据血钙水平调整剂量,避免因剂量过高导致高钙血症。服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钙和血磷水平,一般建议每3到6个月检测一次,确保用药安全。
钙剂:骨骼健康的基础营养补充。钙剂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为骨骼的形成提供原料,需与其他抗骨松药物配合使用。钙剂可在餐后或睡前服用。餐后服用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不适风险;睡前服用有助于夜间钙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需求。服用钙剂要适量,成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800到1000毫克(含食物中的钙),过量补充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此外,钙剂与其他药物服用时间应间隔至少2小时,避免影响吸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