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0版 科普

慢性咳嗽缠人?中医调肺止咳有“对症汤”

□百色市平果市人民医院 杨金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当咳嗽持续超过8周,就被定义为慢性咳嗽,它不仅会导致咽喉肿痛、睡眠质量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气胸、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在与慢性咳嗽的“持久战”中,中医凭借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理念,用一碗碗“对症汤”,为无数患者带来康复希望。

  中医眼中的慢性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同于西医将咳嗽简单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当外邪侵袭(如风寒、风热、风燥),或脏腑功能失调(脾虚生痰、肝火犯肺、肾虚不纳气),肺气宣降失常,就会引发咳嗽。

  四大常见证型及对应“对症汤”。(一)风寒袭肺型: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症状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这类咳嗽多由外感风寒,肺气被束,失于宣降所致。对症汤: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三拗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麻黄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三者配伍能迅速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止嗽散则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组成,具有疏风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两方合用,可使风寒得散,肺气宣畅,咳嗽自止。日常生活中,也可用生姜3到5片、葱白2到3根煮水饮用,帮助驱散体内寒气。(二)风热犯肺型:疏风清热,肃肺止咳。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流黄涕、口渴、头痛、身热等症状,舌苔薄黄,脉浮数。这是外感风热之邪,肺失清肃引起的。对症汤:桑菊饮加减。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组成。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助其解表之力;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若咳嗽较重,可加前胡、浙贝母增强化痰止咳的效果。(三)痰湿蕴肺型: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伴有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濡滑。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导致。对症汤: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导滞。三方合用,能有效化痰湿、健脾胃,从根源上解决咳嗽问题。(四)肝火犯肺型: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这是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肃降的表现。对症汤: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黛蛤散由青黛、海蛤壳组成,清肝泻火;加减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知母、黄芩、桔梗)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两方合用,可使肝火得清,肺气肃降,咳嗽自愈。

  中医调理慢性咳嗽的“组合拳”。除了喝汤药,中医还有许多辅助疗法,如穴位贴敷。在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等穴位贴上止咳化痰的中药贴,通过药物渗透和穴位刺激,增强止咳效果;艾灸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等穴位,可温通经络,提高机体免疫力。

  慢性咳嗽虽顽固,但只要在中医的指导下,找准证型,服用“对症汤”,配合其他疗法,坚持调理,就一定能摆脱咳嗽的困扰,重获自由顺畅的呼吸。如果你正被慢性咳嗽折磨,不妨试试中医的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