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9版 科普

一起关注穴位贴敷疗法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杨雯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忙完一天,肩膀僵硬得像块铁板;冷风一吹,老寒腿又隐隐作痛;换季时分,咳喘总是不请自来……这些困扰现代人的小毛病,是否让你倍感烦恼?其实,在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中,一直流传着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穴位贴敷。

  小贴片的大作用:中医智慧如何穿透皮肤?穴位贴敷的核心,简单说就是“找准位置,用对药物”。它的背后,是中医两大根基的精妙结合。穴位:身体的“能量开关”。中医认为,人体遍布着众多穴位,它们就像分布在经络(气血运行的通道)上的特殊站点。当身体某处失衡,相应的穴位也会“报警”。刺激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这并非玄学,现代研究观察到,刺激穴位的确能影响局部乃至相关神经、内分泌功能,激发身体的自我修复潜能。药物:皮肤也能“吃药”。贴敷使用的不是普通胶布,而是精心配伍的中药药膏、粉末或浸膏。这些药物成分通过皮肤这扇“大门”,持续、缓慢地渗透进体内,直达需要它们的地方。皮肤角质层就像一道滤网,允许特定的小分子药物渗透,并在局部形成“药物仓库”,温和而持久地发挥药效。这避免了口服药需经过胃肠消化吸收、肝脏代谢的复杂过程,也减少了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尤其适合消化功能欠佳的人。当精准定位的穴位遇见有效渗透的药物,两者协同发力,便产生了“1+1>2”的效果:药物在穴位这个“靶点”上集中作用,事半功倍;穴位也因药物的持续刺激,调控作用更强。这便是看似简单的贴片能缓解疼痛、改善不适的根本所在。

  随身携带的“健康助手”:哪些问题能请“贴片”帮忙?穴位贴敷的魅力,在于它能轻松融入生活,成为你随身的健康卫士。这些常见问题,它往往能派上用场。赶走疼痛,全身轻松:对付颈肩腰腿的肌肉酸痛、关节不适,温和的贴敷是理想选择。比如天冷或劳累时肩膀僵硬,找准肩井穴或痛点贴上含有活血化瘀类药材(如当归、川芎)的贴片,能帮助放松肌肉,改善僵硬不适。调理脾胃,吃嘛嘛香:腹胀、消化不良、偶尔轻微的腹泻或便秘?试试在肚脐(神阙穴)或胃部附近的中脘穴贴敷。选择含有温中散寒(如干姜、艾叶)或健脾化湿(如白术、陈皮)成分的贴剂,有助于温暖脾胃,促进运化,恢复消化舒适感。呼吸顺畅,告别咳喘:换季时容易咳嗽、气喘,或者偶感风寒后鼻塞难受?将含有宣肺化痰(如白芥子、细辛)或止咳平喘(如杏仁、麻黄)功效的药贴,贴在背部肺俞穴或前胸的膻中穴,常能助你一臂之力,缓解呼吸道不适。扶助正气,少生小病:这就是著名的“三伏贴”“三九贴”的原理。在每年最热(三伏)或最冷(三九)的关键时节,选用具有温阳散寒、鼓舞正气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贴在特定的强壮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定喘穴等),如同给身体“充电”,提升抵抗力,减少感冒、咳喘等反复发作。宁心安神,夜夜好眠:思绪繁杂、心神不宁影响睡眠?睡前清洁双脚,将含有安神成分(如朱砂、磁石、酸枣仁)的药贴贴于脚底的涌泉穴,有助于引火下行,安抚心神,营造一个更安宁的入睡环境。

  选好贴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看清成分。贴前务必看清说明。受寒引发的关节冷痛、胃部不适,认准温热驱寒的药材;而运动扭伤或磕碰后的红肿淤青,则需要活血化瘀的成分。用反了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淤血肿痛若错贴热性药,反而加剧炎症。肤质敏感要注意。皮肤娇嫩或易过敏者,初次使用先小范围、短时间试贴,观察有无红、痒、疹。优先选择透气性好、低致敏配方的贴剂。皮肤有破损、溃烂处坚决不能贴。

  总的来说,下次肩颈报警时,别急着硬扛。拉开抽屉,找准酸痛点或合谷穴(虎口肌肉鼓起处),撕开一片药贴轻轻按牢。可能午休结束,僵硬的肩膀已悄悄松快;也许睡前贴上足底涌泉穴(脚心凹陷处),一夜安眠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