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全面有效的紧急处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休克的病理生理状态。休克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病理生理状态,其核心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导致细胞缺氧和功能受损。这一过程的本质是供氧不足无法满足组织的氧需求。根据病程演变,休克可分为两个阶段。休克代偿期(早期)。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机体会启动代偿机制: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交感——肾上腺轴兴奋,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呼吸加速;尿量减少;血压可能正常或稍高,但脉压减小。此阶段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休克常能被较快纠正。休克抑制期(进展期)。病情继续发展将进入此阶段:此时意识明显改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出冷汗、口唇肢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少尿甚至无尿。若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消化道出血,提示病情已发展至DIC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给予吸氧治疗不能改善呼吸状态,应考虑已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休克的紧急处理。(一)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伴随持续加重的呼吸困难或局部疼痛;严重外伤或大量失血后出现休克表现;持续高热、寒战伴休克表现;频繁、大量呕吐或腹泻伴疑似休克;疑似严重过敏反应。(二)一般紧急治疗。首先要对可能的病因进行处理,例如对创伤进行制动,控制活动性大出血,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保证呼吸道通畅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来实现,在必要时甚至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调整患者体位也有助于改善病情,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到30°、下肢抬高15°到20°体位,增加回心血量。此外,要及早建立静脉通路,要注意给患者保温,并根据情况酌情给予镇痛剂。(三)补充血容量。积极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的关键所在,它能够扭转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状况。这是整个抗休克治疗的基础,只有保证足够的血容量,才能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四)积极处理原发病。迅速识别休克的病因并采取积极措施是抗休克治疗成功的关键。一般原则是在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后,及时对原发病灶进行手术处理。(五)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在休克状态下,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机体的代偿机制会导致不同种类的酸碱代谢紊乱,其中以代谢性酸中毒最为常见。酸性环境会对心肌、血管平滑肌和肾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所以需要进行纠正。然而,不严重的酸性环境对氧从血红蛋白解离是有利的,而且当机体获得充足血容量且微循环得到改善之后,轻度酸中毒常可自行缓解,不需要过早使用碱性药物。但如果是重度休克,经过扩容治疗后仍有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则需要使用碱性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措施。(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其目的是维持组织灌注和改善微循环。这些药物可分为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两大类。常见的用于抗休克治疗的血管活性药物有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由于起效快、作用强、半衰期短的特点,在使用中易于调整剂量,常作为血管收缩剂的首选。(七)DIC的治疗。DIC是休克终末期的表现。一旦发生,可采用肝素抗凝治疗,有时还需要使用抗纤溶药,如氨甲苯酸、氨基己酸,以及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八)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在休克治疗中有多种作用。它可以阻断α-受体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能够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酶体破裂;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增进线粒体功能和防止白细胞凝集;促进糖异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