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6版 科普

走路也能“治”病?慢病护理中的科学运动指南

□钦州市钦南区水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石世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慢病患者群体中,运动锻炼常常引发诸多困惑。不少人认为,生病了就该静养,运动会加重身体负担。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走路这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护理有着显著效果。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走路在慢病护理中的“治病密码”,为大家提供一份科学运动指南。

  走路能“治病”:运动干预的科学原理。走路属于有氧运动,能有效激活身体多个系统。当我们走路时,心脏跳动加快,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肌肉收缩会消耗更多葡萄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十分有益。此外,走路还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而言,规律走路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不过,走路并非“多多益善”,盲目追求步数或强度,反而可能损伤关节、加重心脏负担。不同慢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走路方案。

  高血压患者:稳血压的“慢步哲学”。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承受着过高压力,运动时需避免血压骤升。走路时应遵循“慢、稳、长”原则:起步速度要慢,以每分钟60到70步为宜,逐渐适应后可提升至每分钟80到90步;步伐要平稳,避免突然加速或急停;运动时长控制在30到45分钟,每周坚持5到7天。清晨血压处于高峰,建议将走路时间安排在上午10点后或傍晚,运动前做好热身,如慢走、关节活动,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若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及时测量血压。

  糖尿病患者:控血糖的“节奏管理”。糖尿病患者走路的关键在于稳定血糖。建议选择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此时血糖处于上升阶段,运动能有效消耗葡萄糖,运动节奏可采用“间歇式走路法”,即快走1分钟(每分钟100到110步),慢走2分钟(每分钟70到80步),交替进行,总时长控制在30到45分钟。这种方式能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低血糖,同时提升运动效果。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神经病变,走路时要穿合脚、舒适的运动鞋,防止脚部受伤,运动前后记得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发生。

  冠心病患者:护心脏的“安全步法”。冠心病患者心脏供血功能较弱,走路时需格外注意安全性。运动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计划。初始阶段,每次走路15到20分钟,每周3到4次,根据身体适应情况逐步增加时长和频率。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能正常交流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走路过程中若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及时就医,同时,建议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健康信息卡,注明姓名、病史、紧急联系人等信息。

  肥胖人群:减体重的“燃脂步伐”。对于肥胖人群,走路是高效的燃脂方式。可采用“渐进式快走”,从每分钟80到90步开始,每周增加5到10步,逐步达到每分钟100到120步,每次运动45到60分钟,每周坚持5到6天。为增强燃脂效果,可结合摆臂动作,手臂摆动幅度尽量大,与步伐节奏配合。

  走路运动的通用注意事项。选择合适装备:穿减震、透气的运动鞋,根据天气选择舒适的运动服装。做好健康监测:运动前后测量血压、心率等指标,记录身体反应。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给身体适应时间。特殊情况暂停:出现感冒发热、关节疼痛、血糖血压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暂停运动,待身体恢复后再重新开始。

  走路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但作为慢病护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就能成为守护健康的“良药”。不同慢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走路方案,将这项简单的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坚持下去会发现,每一步都在为健康加分,每一次行走都是与疾病对抗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