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6版 科普

附子有毒?炮制来“解围”!

□邵阳县塘渡口镇卫生院 蒋俊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中药家族中,附子是一味充满“矛盾”的药材:因含剧毒成分被列为“毒性中药管理品种”,同它也被誉为“温阳第一要药”,能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从“剧毒之物”到“救命良药”,关键在于炮制。附子的炮制技艺是中医药智慧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的加工方法,既能降低毒性,又能增强药效,让有毒性的中药安全地服务于临床。

  附子的“毒性真相”:为何生品碰不得?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毒性源于生物碱,尤其是乌头碱。生附子中乌头碱含量达0.1%到0.2%,对心脏、神经毒性强烈,0.2毫克就能引发中毒,表现为口舌麻木、恶心呕吐、心律失常,3到5毫克(相当于1到2克生附子)可致命。生附子毒性剧烈是因为乌头碱会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致肢体麻木,同时兴奋迷走神经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导致心室颤动、心搏骤停。所以,我国药典明确规定,生附子严禁直接入药,必须炮制后使用。

  千年炮制术:三步“解毒密码”。附子炮制方法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经千年实践形成成熟“解毒增效”工艺,核心是通过加热、浸泡等,将剧毒乌头碱转化为毒性低的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到1/1000)。(一)浸泡去毒:初步“减毒”。将新鲜附子洗净,用清水或盐水浸泡数天,每日换水2到3次,此步骤可使部分水溶性生物碱溶于水,初步降低毒性。现代研究表明,用10%食盐水浸泡7天,乌头碱含量能减少40%,且保留有效成分。(二)蒸煮降毒:关键“改性”。浸泡后的附子需经蒸或煮加热处理。传统采用“武火煮沸,文火慢煮”,煮至口尝无麻辣感(乌头碱标志性味道)。高温使乌头碱水解成低毒衍生物,实验显示,100℃蒸煮2小时,乌头碱转化率超90%,毒性降至原来的1/50。(三)炮制后处理:精准“控毒”。煮后的附子切片、干燥,可按需用盐炙、姜炙、醋炙等法进一步加工。盐附子增强温肾散寒作用,用于阳虚水肿;黑顺片(用红糖、菜油炮制)温阳更温和,适合长期服用;白附片(清水煮制)偏温通经络,用于风寒湿痹。

  炮制的“双重价值”:去毒与增效并存。炮制于附子而言,不仅是“去毒”,更是“增效”之举,可让药效更贴合临床需求。其一,降低毒性保安全。炮制后附子毒性降数百倍,临床常用量(3到15克)下几乎无中毒风险,合格制附子乌头碱含量≤0.02%,口服无毒性反应。其二,增强药效靶向治。乌头碱水解产物毒性低且能增强附子温阳作用,炮制附子对心力衰竭、休克等重症疗效优于生品;姜炙附子散寒止痛效果增强,对风湿性关节炎镇痛作用提高30%。其三,缓和药性扩应用。生附子药性峻烈仅用于急救,炮制后药性温和持久,可用于慢性病调理,如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服用制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改善心功能且安全。

  毒性中药炮制的“通用智慧”。附子炮制体现毒性中药“通用处理原则”,如半夏经生姜、白矾炮制可止咳化痰,马钱子砂炒降毒且保留通络止痛功效。这些方法遵循“减毒不减效”原则,现代研究也证实炮制可减毒、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

  安全用药提醒:炮制虽好需规范当先。认准正规渠道:毒性中药由具备资质的中药饮片厂生产,包装标注“炮制规格”“生产批号”,勿购未经炮制生品。遵医嘱用药:附子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依体质和病情定剂量,不可自行增减;煎煮先煎30到60分钟至口尝无麻感,降低风险。同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反应,服药后若有口舌麻木、心慌等不适,立即停药就医。附子中毒极危险,怀疑中毒须立即送医急救,以西医抢救(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生命支持)为主。送医途中或早期,可在医生判断后用甘草、生姜、绿豆汤等中医方法辅助,但不可替代西医急救。附子使用务必遵专业中医师指导,严格把控剂量和煎煮要求。此外,要注意配伍禁忌: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可能增毒,遵循“十八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