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5版 科普

与肺气肿“共舞”,护理是关键

□桃源县人民医院 张立华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医生说出“肺气肿”时,很多人将其与“喘不上气”“生活不能自理”等同。实际上,肺气肿如同需特殊对待的“舞伴”,掌握正确护理方法,就能与之和谐共舞、维持高质量生活。这种以肺泡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但科学护理可延缓进展,让患者呼吸从容。

  先和“呼吸”做朋友:学会正确呼吸方式。肺气肿患者常受气短困扰,很多时候是呼吸方法有误。腹式呼吸堪称“肺部健身操”,能调动膈肌提高通气效率。做法是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再用嘴唇抿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6到8秒,同时轻按腹部助排气。每天练3次,每次5分钟,坚持后会感觉呼吸更省力。缩唇呼吸是应对急性气短的“急救技巧”。爬楼梯或快走憋气时,立即用鼻吸气,再缩唇慢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的2倍。此动作可保持气道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使废气顺畅排出。家里备家庭制氧机对缺氧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是“刚需”。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的长期氧疗,能保护心脏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风险。但氧气流量别太高,一般1到2升/分钟,像给花浇水,过量会抑制呼吸中枢。吸氧时可看电视、读书,把它融入生活,而非负担。

  给肺部“大扫除”:排痰和预防感染是重点。肺气肿患者气道黏膜纤毛功能下降,痰液易堆积加重气短。有效排痰有窍门:先喝温凉开水湿润气道,再坐直身体,双手并拢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边拍边咳嗽。拍背力度适中,像给孩子拍嗝,既能震痰又不伤肋骨。痰液黏稠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或祛痰药,让痰变稀易咳出。预防呼吸道感染是避免病情加重的“防火墙”。流感和肺炎对患者可能是“致命打击”,每年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日常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封闭场所,雾霾天外出戴N95口罩。家里定期开窗通风,用加湿器保持湿度40%到60%,太干燥空气会刺激气道引发咳嗽。

  运动不是“禁区”:选对方式反而能强肺。很多患者觉得“一动就喘不如不动”,这是认识误区。低强度有氧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刚开始从每天10分钟散步开始,步速以不憋气为宜,逐渐增至20-30分钟。骑自行车、打太极拳也不错,节奏缓慢,能保持呼吸平稳。呼吸肌训练能增强膈肌和肋间肌力量。简单方法是用吸管对着装水的杯子吹气,每天3组,每组10次,耐力提升后可增加水杯高度。也可买专业呼吸训练器,通过吹气球式练习增强呼吸肌力量。就像健身练肌肉,呼吸肌强壮了,带动肺部工作更轻松。运动要避开两个“雷区”:别在寒冷干燥的早晨运动,冷空气会刺激气道引发痉挛;感觉胸痛、心慌或血氧骤降时立刻停止。建议运动时带便携血氧仪,实时监测,让运动更安全。

  吃对了也是“治疗”:营养支持有讲究。肺气肿患者常体重下降,这不好——肌肉量减少会使呼吸肌力量减弱。高蛋白饮食是“肌肉加油站”,每天要保证鱼、禽、蛋、奶等优质蛋白摄入,比如早餐加个蛋,午餐来份清蒸鱼,晚餐喝碗豆腐汤。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把肉打成泥,做肉粥或蛋羹,保证营养又方便进食。少吃红薯、豆类、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吃饭要细嚼慢咽,饭后半小时再休息。合并肺心病的患者要控制盐分摄入,每天不超5克,水分补充“少量多次”。

  心理护理:给心灵松绑同样重要。长期患病易让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会加重气短。培养养花、画画、听戏等兴趣爱好能转移注意力,有患者加入老年书法班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家人的陪伴鼓励是“最好的良药”,若情绪明显低落,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帮助。定期参加患者互助小组有益,患者可交流经验、分享护理心得,减少孤独感。

  与肺气肿共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从呼吸、运动、饮食到心态调整,护理细节都在为肺部“减负”。病情波动别慌,及时就医调整方案可重回正轨。用心呵护,患者就能与肺气肿和谐共处,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