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膝盖疼痛从偶尔发作变成日常困扰,甚至影响到正常走路、上下楼梯时,很多骨关节炎患者会面临手术选择的难题。单髁置换和全膝置换这两种手术究竟有何区别、该选哪种?
先了解膝盖的“结构分区”。膝关节由内侧间室(膝盖内侧)、外侧间室(膝盖外侧)和髌骨间室(膝盖前方)三部分组成,像“复杂机器”。骨关节炎造成的磨损,可能仅出现在一部分,也可能三个部分都有问题。单髁置换是只替换有问题部分、保留健康部分,如同给衣服破处打补丁;全膝置换则是将三个部分全部替换,类似更新旧机器核心部件。
单髁置换:适合“局部出问题”的情况。(一)哪些人适合做单髁置换?一般而言,55到75岁、身体状况较好者更适合。这类患者膝盖内侧疼痛,外侧和前方基本不疼。X光显示仅内侧间室软骨磨损,其余部分完好,且膝关节韧带(尤其前交叉韧带)功能正常,膝盖无明显内外翻畸形(即腿不歪)。若尝试至少6个月保守治疗(如吃药、理疗、注射玻璃酸钠等)效果不佳,可考虑单髁置换。(二)单髁置换的优势。它创伤小,手术切口6到8厘米,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到2天可下床,约3个月能正常行走,适合想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患者。此外,因保留了健康组织和韧带,术后膝盖活动更自然,能做深蹲、上下楼动作,还可进行散步、骑自行车等轻度运动。(三)单髁置换的不足。不过,它适用范围较窄,仅适合病变局限患者,若术后其他间室出现磨损,可能需二次手术。此外,该手术对医生技术要求高,需精准判断病变范围与韧带功能,手术精度要求更高。
全膝置换:适合“整体受损严重”的情况。(一)哪些人适合做全膝置换?若膝盖三个间室明显磨损、疼痛范围大(内侧、外侧、前方均疼),或膝关节变形严重(出现明显内翻或外翻)、韧带严重受损或松弛无法维持关节稳定,可能需全膝置换。另外,年龄较大(通常70岁以上)、活动需求低、更看重手术长期稳定性的人,也适合全膝置换。(二)全膝置换的价值。它适用范围广,无论病变范围大小、变形程度怎样,都能一次解决问题。且长期效果稳定,假体使用寿命长,一般可达15到20年,适合活动量小的老年人。此外,它还能有效缓解严重骨关节炎剧痛,提高生活质量。(三)全膝置换的挑战。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期长,通常需3到6个月才能完全适应。因部分韧带被切除,术后膝盖弯曲角度可能受限,难以完成深蹲、爬陡坡等动作,部分患者还会感觉膝盖“有点僵硬”,不如原关节灵活。
两种手术的关键区别对比。单髁置换:切口6到8厘米,手术约1小时,出血约100毫升,术后1到2天下床,3个月左右恢复,活动范围接近正常膝盖,假体使用10到15年,二次手术概率约10%。全膝置换:切口10到15厘米,手术1.5到2小时,出血约300毫升,术后3到5天下床,6个月左右恢复,活动范围通常弯曲90度到110度,假体使用15到20年,二次手术概率约5%。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首先,病变范围是核心指标。医生通过X光、MRI等检查明确膝盖受损间室数量,若仅内侧间室磨损且韧带完好,优先单髁置换;若多个间室受损或韧带松弛,则全膝置换更合适。其次,年龄和活动需求也很关键,55到65岁、活动量大的患者,单髁置换可保留更多功能;年龄较大、活动量小的患者,全膝置换长期稳定性更优。另外,还需考虑二次手术的可能性,单髁置换保留较多原生组织,未来仍可进行全膝置换;全膝置换后再次手术难度大,效果可能欠佳。同时,不要认为单髁置换是小手术,就不如全膝置换彻底。单髁置换的“小”指创伤小,适合的患者能保留更多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也别觉得全膝置换后就不能正常走路,如今技术进步,术后可正常散步、买菜、做家务,只是不宜进行跑步、登山等剧烈运动。另外,年龄并非绝对标准,70岁患者若仅内侧间室磨损,也适合单髁置换;50岁患者若三个间室都受损,则可能需全膝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