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麦娜
神经外科患者因疾病特点,常伴随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或平衡能力下降,跌倒与压疮成为威胁康复安全的两大“隐形杀手”。科学预防需从风险评估、环境管理、体位调整及细节护理入手,为患者筑起安全防线。
防跌倒:从评估到行动,构建多重防护网。精准评估,锁定高危人群。神经外科患者跌倒风险与年龄、疾病状态、药物使用密切相关。例如,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因意识模糊、定向力差而跌倒;使用镇静催眠药或脱水利尿剂的患者,易因体位性低血压或身体虚弱增加风险。建议采用亨得利Ⅱ跌倒风险模型量表,对年龄≥65岁、住院期间无人陪护、有视力障碍或活动障碍的患者进行评分,≥7分即视为高危人群,床头悬挂黄色警示标识,提醒医护人员加强巡视。环境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地面管理:保持病房、走廊、卫生间地面干燥,及时清理水渍,避免使用光滑地砖。夜间开启地灯,确保光线柔和不刺眼。设施优化:使用防滑鞋,避免穿一次性拖鞋或硬底鞋;床边安装可调节护栏,患者下床前需放下护栏;卫生间配备坐式马桶及扶手,方便患者借力。物品归位:将日常用品放置在患者触手可及的橱柜内,保持过道宽敞。科学指导,规范动作流程。“三个1分钟”原则:醒来后躺1分钟、坐起后坐1分钟、站立后站1分钟再行走,避免突然起身导致脑供血不足。体位转换技巧:从卧位到坐位时,先侧身,再用上肢支撑缓慢起身;行走时穿防滑鞋,使用助行器或由家属搀扶,避免急转弯或突然蹲下。药物管理:服用镇静安眠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夜间独自如厕;若需如厕,家属需陪同并使用便椅。心理干预,提升安全意识。颅脑损伤患者常因焦虑或高估自身能力而拒绝帮助,增加跌倒风险。医护人员需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跌倒的危害,鼓励患者主动寻求帮助。
防压疮:从减压到营养,打造全方位防护体系。动态评估,锁定高危部位。使用Braden量表或Norton量表评估压疮风险,重点关注意识障碍、瘫痪、营养不良或大小便失禁患者。每日检查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枕部)及医疗器械压迫处(如颈托、鼻胃管),发现皮肤发红或破损立即处理。体位管理,分散身体压力。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采用30°侧卧位,避免90°侧卧增加肩部压力。翻身时需两人协作,一人托住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臀部和下肢,同步抬起患者,减少皮肤摩擦。减压工具:使用气垫床或凝胶垫,通过交替充气或分散压力,降低局部受压强度。例如,某患者使用气垫床后,压疮发生率从15%降至3%。床头抬高限制:颅高压患者需抬高床头15°到30°以促进静脉回流,但需权衡颅内压与剪切力风险,避免长时间抬高导致骶尾部受压。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温和清洁:使用pH平衡的清洁剂,避免用力擦洗;失禁后立即清理,涂抹含氧化锌的屏障霜保护皮肤。保湿与干燥:干燥皮肤涂抹无酒精保湿剂,但避免在潮湿部位使用;高热或出汗多者需及时更换床单,保持皮肤干爽。局部减压:对骶尾部、足跟等易受压部位,使用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减轻压力。营养支持,增强修复能力。神经外科患者因疾病消耗,常需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建议每日摄入蛋白质1.2到1.5g/kg,维生素C100-200mg,锌10到15mg,以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和伤口愈合。例如,某营养不良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摄入后,压疮愈合时间缩短一半。
家庭与医院协同:延续护理安全。家属培训,掌握核心技能。出院前,医护人员需向家属演示翻身技巧、皮肤检查方法及跌倒应急处理流程。例如,某医院通过“护理课堂”培训家属,使患者居家压疮发生率降低40%。定期随访,动态调整方案。建立患者档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压疮愈合情况及跌倒风险,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例如,对长期卧床患者,建议每2周更换一次体位垫,避免材料变形导致压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