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版 科普

透析时突然头晕恶心该怎么办?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梧州市工人医院 胡敏

  对于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尿毒症患者而言,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头晕、恶心症状犹如“隐形警报”,轻则影响治疗体验,重则可能引发休克、误吸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20%到30%的透析患者曾因这类症状中断治疗。

  头晕恶心的五大常见诱因。(一)低血压:脱水过快的“连锁反应”。当超滤速率超过血管再充盈速度时,血容量急剧下降会引发低血压。典型表现为头晕、冷汗、恶心,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65%的透析中头晕由低血压导致,常见于脱水超过干体重5%或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一位62岁患者因连续3天未控制饮水量,透析2小时后突发头晕、呕吐,血压骤降至80/50mmHg。医护人员立即停止超滤,将患者改为头低脚高位并吸氧,同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分钟后症状缓解。(二)失衡综合征:毒素清除的“双刃剑”。首次透析或毒素蓄积严重的患者,当血液中尿素、肌酐等溶质被快速清除时,血浆渗透压下降速度超过脑组织,导致脑水肿。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重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研究显示,失衡综合征发生率在首次透析患者中达3.4%到20%。对于高危人群,医生会采用低效透析(如血流量150到200ml/min)、缩短单次透析时间(2到3小时),或改用高钠透析液(145到150mmol/L)减缓渗透压变化。(三)透析器反应:生物相容性的“隐形战争”。部分患者对新透析器或管道中的环氧乙烷残留物过敏,接触后15到60分钟内可能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某医院曾接诊一例使用新透析器后突发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经紧急更换透析器并注射肾上腺素后转危为安。复用透析器需严格检测消毒剂残留,首次使用综合征高发患者可预充生理盐水或采用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合成膜透析器。(四)电解质紊乱:血钾波动的“致命节奏”。透析过程中血钾浓度从高钾血症(>5.5mmol/L)快速降至正常范围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若同时伴有低血糖(透析液不含葡萄糖),头晕、恶心症状会进一步加重。透析前血钾>6.0mmol/L的患者,建议采用低钾透析液(钾浓度1.0到2.0mmol/L),并每3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心率。(五)药物相互作用:降压药的“叠加效应”。服用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若透析时超滤导致血容量减少,药物浓度相对升高可能引发顽固性低血压。某研究显示,联合使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增加2到3倍。透析日早晨建议暂停服用短效降压药,或改用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透析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现场急救四步法。当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症状时,家属或医护人员可按以下步骤处理。立即停止超滤:关闭超滤泵,防止血容量进一步下降。调整体位:将患者改为头低脚高位(床头降低15°到30°),促进静脉回流。氧气支持:给予面罩吸氧(5到8L/min),改善脑组织缺氧。药物干预:低血压: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ml+10%氯化钠30ml,对严重恶心者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对过敏反应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到0.5mg。当持续呕吐伴意识模糊、单侧肢体无力或言语不清、胸痛伴放射性肩背痛、抽搐或昏迷时需紧急就医。

  长期预防策略。(一)精准容量管理。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定期评估干体重,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到5%。例如,60kg患者透析间隔日饮水量应≤(60×5%)÷2=1.5L(含食物水分)。(二)个体化透析方案。易低血压者:采用可调钠透析(起始钠浓度148mmol/L,结束时140mmol/L);高龄患者:延长透析时间至4.5到5小时,降低单位时间超滤量;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液温度设定为35.5-36.0℃,减少血管收缩。(三)营养强化支持。透析后1小时内补充蛋白质(如200ml牛奶+1个鸡蛋)可减少肌肉分解。研究显示,规律补充左卡尼汀(每次1g)的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41%。(四)运动康复训练。非透析日进行抗阻运动(如弹力带训练)可增强血管弹性。一项纳入120例患者的RCT研究证实,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下肢训练,能使透析中低血压风险下降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