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隆尧
“刚吵完架,血压就飙升到160”“一紧张,头就嗡嗡作响”——许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血压仿佛是情绪的“晴雨表”,情绪波动剧烈时,它也随之“闹情绪”。实际上,稳定血压不仅依赖于药物治疗,更需有效管理情绪这颗“不定时炸弹”。
情绪是血压的“隐形开关”。当人处于愤怒、焦虑或紧张状态时,身体会触发“应激反应”,仿佛给血管套上了“紧箍咒”。肾上腺素急剧上升,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速,血压瞬间攀升。偶尔的波动尚可承受,但长期情绪波动不稳,会使血管如同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逐渐丧失弹性,最终导致血压持续高位不下。研究表明,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较心态平和者高出30%。现年70岁的周大爷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他脾气急躁,遇事易怒,血压波动剧烈,即使服药也难以控制。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调整了心态,血压才逐渐趋于平稳。
给心情“降温”的小妙招。练太极是调节情绪的“良药”。太极动作缓慢柔和,配合深呼吸,能让大脑放松,仿佛给高速运转的机器减速。每天早上练习20分钟,招式无需过于标准,只需跟随音乐缓缓舒展身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焦虑感便会不知不觉消散。65岁的张阿姨坚持练太极半年后,不仅血压稳定了,连失眠问题也得到改善,她感慨道:“练完浑身舒畅,什么烦心事都抛诸脑后。”聆听舒缓音乐能直接安抚神经。选择节奏平缓的古典乐或自然音效(如流水声、鸟鸣),每天睡前聆听15分钟,让音乐如同“温柔的手”抚平烦躁。若条件允许,跟随音乐轻声哼唱,效果更佳。研究表明,听音乐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血管放松,进而降低血压。撰写情绪日记能为坏情绪“找到出口”。将当天的烦心事记录下来,例如“今天排队时被插队,感到有些生气”,并记下当时的血压值,你将发现情绪与血压之间的关联。写完后尝试自我“复盘”“其实不必为小事计较”,这种自我疏导有助于减少情绪积压。50岁的王先生坚持记录情绪日记三个月,脾气变得温和,血压波动也显著减小。培养小爱好能转移注意力。诸如养花弄草、学习书法、拼拼图等活动,能让人专注其中,将思绪从烦恼中抽离。例如,在侍弄花草时,目睹绿植发芽、开花,会让人内心充满成就感,负面情绪自然减少。
家人是“稳血压”的重要支柱。家人的理解和陪伴,比任何降压药都更暖心。当患者发脾气时,不要急于反驳,试着说:“我知道你不舒服,咱们慢慢说。”这样一句体谅的话,能让对方的火气消减一半。72岁的李奶奶血压高,女儿每天陪她散步,听她唠叨家常。她常说:“有闺女陪着,啥愁事都没了。”家人还可以共同参与健康活动。比如晚饭后全家一起散步,周末去公园放风筝,这些互动能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减少孤独感。同时,家人要帮助患者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家中争吵,看电视时声音不要太大,让家成为一个能让人放松的“避风港”。此外,家人要记得提醒患者按时服药,但不要天天把“你血压高”挂在嘴边,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可以换种方式表达:“咱们一起吃点清淡的”“今天天气好,出去走走吧”,用行动传递关心,往往比说教更有效。
这些信号要警惕。如果出现持续失眠、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莫名感到烦躁,这可能是情绪问题加重的迹象,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不要觉得“看心理医生丢人”,正如感冒了需要服用感冒药,情绪问题同样需要专业的干预。及时调整,才能避免情绪问题对血压造成不良影响。稳住血压,心态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道防线。就像治水不能仅靠堵塞,还需疏导,管理血压亦是如此,既要依赖药物治疗,也要注重心理调节。尝试运用一些小方法为心情“松绑”,再加上家人的关爱与支持,血压这颗“不定时炸弹”便能转变为“乖乖宝”,让你在平和的心境中享受生活的美好。记住,保持良好心情才是最有效的“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