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版 科普

透析后血压像“过山车”?稳住有妙招

□灵山县妇幼保健院 陈雯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对透析患者来说,透析本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透析后血压像“过山车”般忽高忽低,却成了不少人的困扰。血压过高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血压过低又会导致头晕、休克。透析后血压波动常见但可控。了解原因、采取科学应对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与自我管理,透析患者可稳住血压,减少健康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透析后血压波动谁在“捣乱”?透析后血压出现剧烈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脱水过多或速度过快。透析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清除体内多余水分,但脱水总量过多或速度过快会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如同给气球快速放气会迅速瘪下去一样。血管内血液量减少,血压便会下降。有患者一次透析脱水4公斤,结束起身时突然头晕目眩,血压从透析前的140/90mmHg骤降至80/50mmHg。透析过程中电解质紊乱。透析时,患者体内钠、钾、钙等离子浓度会改变。钠离子对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很重要,透析液钠浓度设置不合理,血钠过低会使血管张力下降、血压降低;血钠升高则可能引发高血压。另外,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会影响心肌正常功能,导致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功能异常。长期透析患者的血管壁弹性和收缩功能可能受影响。正常时,血容量减少,血管收缩维持血压稳定,但透析患者血管收缩功能或有障碍,无法及时调整,导致低血压。此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干扰血管正常调节,使血压难以稳定。降压药物使用不当。部分患者在透析前后没有合理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透析前服用了强效降压药,透析过程中又脱水,双重作用下可能导致血压过度降低;而透析后血压升高时,盲目加大降压药量,又可能引发后续血压过低,形成恶性循环。

  血压波动的危害: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透析后血压频繁波动,会对身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损害。血压骤降会导致肾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引发急性肾损伤、脑梗死等严重后果;而血压长期过高,则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甚至诱发心力衰竭,还会使脑血管破裂的风险大大增加。长期的血压不稳定,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一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稳住血压有妙招。精准控制脱水量和速度。透析患者应定期评估自己的干体重,避免脱水过多。一般来说,每次透析的脱水量不宜超过体重的5%,对于老年患者或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脱水量应控制得更低。同时,控制脱水速度也很关键。例如,一位体重60kg的患者,每小时脱水量不宜超过600ml。合理调整透析液成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透析液中的钠、钾等电解质浓度。对于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患者,适当提高透析液钠浓度,有助于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而对于高血压患者,则可能需要调整透析液成分,促进多余钠的排出。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电解质指标,为调整透析方案提供依据。科学管理降压药物。透析患者的降压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在透析前,可根据血压情况,适当减少或暂停降压药物;透析后,待血压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恢复用药。同时,避免自行更换降压药物的种类或剂量,如有血压波动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饮食与生活方式调节。透析患者应严格控制水分摄入,每天的饮水量一般为前一天尿量加500ml,避免因饮水过多导致透析时脱水量过大。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3克,以减轻水钠潴留对血压的影响。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和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在透析前后进行剧烈运动。加强血压监测与记录。患者应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尤其是透析前后,并做好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测量时间、血压数值、有无不适症状等。通过长期的血压监测记录,患者和医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血压变化规律,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