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版 科普

探秘骨髓细胞形态学:洞察血液健康的“微观之眼”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人体这个复杂而精妙的“小宇宙”里,骨髓就像是一座神秘的“造血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各种血细胞,维持着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就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侦探”,通过对骨髓细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我们揭开血液疾病的神秘面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奇妙世界。

  骨髓:人体的“造血宝库”。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它就像一个繁忙的“生产车间”,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血细胞“工人”。在骨髓这个“宝库”中,造血干细胞是一切血细胞的“源头”,它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就像一个个勤劳的“运输员”,负责携带氧气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白细胞则是英勇的“卫士”,时刻守护着我们的身体,抵御外来病菌的入侵;血小板则像是一群“修补匠”,当我们的身体受伤出血时,它们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血液疾病的“利器”。骨髓细胞形态学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特征,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和病理变化,是帮助医生深入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的“精准手术刀”。诊断血液疾病:许多血液疾病在骨髓细胞形态上有特异性改变。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会出现大量未成熟的幼稚细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则有大量异常浆细胞。医生通过观察这些形态,能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评估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可了解效果。若骨髓中异常细胞减少、正常细胞增多,说明治疗有效;反之,则需调整方案。判断预后:该检查还能为判断疾病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比如,某些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特征与疾病复发率、生存率密切相关,医生可据此给出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建议。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过程。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制备、骨髓细胞分析和报告解读等步骤。骨髓穿刺术:这是获取骨髓样本的主要方法。医生在局部麻醉下,用细针穿透患者骨骼抽取少量骨髓液。过程可能有轻微疼痛,但通常可忍受。穿刺部位多选择髂骨、胸骨等,因这些部位骨髓含量丰富,易抽取。骨髓涂片制备:将采集的骨髓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等步骤,使细胞成分易于观察分析。常用瑞氏染色、吉姆萨染色等方法,能让不同类型骨髓细胞呈现不同颜色和形态,方便医生识别判断。骨髓细胞分析:借助显微镜观察涂片中的骨髓细胞,评估分析其形态、数量、分布等。需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他们常采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细胞计数仪及图像采集系统辅助分析,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报告解读:根据观察分析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报告包含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比例、可能的疾病诊断等信息。临床医生会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解读报告,做出最终诊断和治疗决策。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注意事项。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安全有效,但检查前、中、后有一些注意事项需了解。检查前:患者需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过敏史等,便于医生评估检查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同时,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检查中:患者需按医生指示保持正确体位,避免随意移动,以免影响穿刺准确性和安全性。穿刺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头晕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后:穿刺部位需按压一段时间防止出血。患者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检查后几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

  骨髓细胞形态学作为重要医学学科,为了解血液疾病提供了重要手段。通过细致观察分析骨髓细胞,能更好地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它将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