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版 科普

骨头硬不硬?测测才知道

□灵山县妇幼保健院 陈莉莉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宝宝学站总晃悠,是不是骨头太软?”“孩子比同龄人矮半个头,怎么办?”……其实,孩子的骨头就像正在搭建的积木塔,硬度和密度藏着生长密码,光靠眼看手摸难判断。儿科的骨密度检测就像给骨头做“硬度扫描仪”,能帮家长精准了解孩子的骨骼状态,再配合科学护理,让积木塔搭得又稳又高。

  骨密度检测:不是每个娃都需要。和成人不同,儿童骨密度检测有严格的“适用范围”,不是常规体检项目。它更像“针对性检查”,主要用于排查病理性骨密度异常,比如早产儿、有反复骨折史、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孩子。检测方式对孩子很友好。常用的超声波检测,把探头轻轻放在孩子的小腿或手腕上,几分钟就能完成,没有辐射,就像给皮肤做了次“温柔按摩”。3岁的朵朵因长期哮喘用激素治疗,医生建议做检测,妈妈抱着她坐在腿上,全程没哭闹,“就像玩了个带声音的小玩具”。家长别被“数值偏低”吓住。儿童骨密度低于成人标准很正常,因为孩子的骨骼正在快速生长,就像正在灌浆的玉米,内部结构疏松才能容纳新骨组织。医生会对比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平均值,结合身高、体重等综合判断,不会单看一个数字下结论。

  这些情况该给娃做检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要重点关注。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骨骼发育追赶的压力越大。出生时仅1.8公斤的早产儿小宇,4个月时做骨密度检测发现偏低,医生指导妈妈增加母乳强化剂,补充维生素D,到1岁时骨密度追赶上了同龄孩子。反复骨折或骨痛的孩子别忽视。如果孩子轻轻摔一跤就骨折,或总说膝盖、脚踝痛(排除生长痛),可能是骨密度异常的信号。有慢性疾病的孩子需要定期监测。肾病、甲状腺疾病、长期用激素的儿童,骨骼代谢容易出问题,就像土壤肥力失衡,需要定期检测骨密度调整护理方案。患肾病综合征的小杰,每3个月做一次检测,医生根据结果调整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量,有效预防了骨质疏松。

  日常护骨:从吃喝动玩开始。0到6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要额外补充;1到3岁每天喝400到500毫升奶,像给骨骼“灌溉基础营养液”。2岁的安安不爱喝奶,妈妈把牛奶做成奶昔、加入辅食,让他不知不觉摄入足够钙,下次体检时骨密度达标了。晒太阳是免费的“壮骨剂”。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带孩子在户外活动15到20分钟,阳光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幼儿园老师李老师每天组织小朋友做“阳光操”,既活动了身体,又补了“天然维生素”,班里孩子的骨密度普遍不错。运动是骨骼的“生长催化剂”。跑跳、攀爬等负重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就像给骨骼“打气”。学步期的宝宝多爬爬、走走,学龄儿童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不仅能让骨头更结实,还能促进身高增长。但要避免过度运动,比如幼儿过早学站学走,可能导致下肢骨骼变形。

  避开儿童护骨误区。“补钙越多骨头越硬”是常见误区。过量补钙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导致骨骺提前闭合,影响最终身高。1岁的小宝被奶奶每天喂3袋钙剂,检测发现骨密度没超标,反而出现便秘,医生说:“奶量充足的孩子,不用额外补钙。”“骨密度低就是缺钙”也不对。儿童骨密度低可能是生长过快导致的“生理性偏低”,就像快速长高的竹子,茎秆暂时偏细,只要营养跟上,会随生长逐渐改善。医生更关注孩子的身高增长曲线是否正常,而不是单一的骨密度数值。“学站越晚骨头越容易变形”没有依据。每个孩子发育节奏不同,有的10个月会站,有的14个月才愿站,只要髋关节和腿部骨骼没问题,顺其自然即可。强行扶站可能使孩子下肢受力不均,增加骨骼变形风险。

  儿童骨骼护理核心是为生长中的骨头“提供合适土壤”,即充足营养、适当运动和科学监测。家长既别盲目焦虑,也别忽视异常信号,检测时别犹豫,日常护理重细节,如此孩子骨头才能扎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