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版 科普

科学“护”心,必须避开这几个“雷区”

□柳州市人民医院 王辉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保护心血管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可能成为伤害血管的“隐形杀手”。吸烟和过量饮酒就是其中两大典型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不良习惯也在悄悄损害着我们的心血管系统。

  雷区一:长期吸烟,血管“伤痕累累”。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它们对血管的伤害是多方面的。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就像血管的保护膜,一旦受损,血管壁就会变得不光滑,容易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这些血栓就像血管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堵塞血管,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尼古丁还会引起血管痉挛,使血管收缩,血液在流动时遇到更大阻力,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心肌肥厚、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而且,吸烟会使血清中胆固醇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不稳定时易破裂,随血流堵塞小血管,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2到10倍,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雷区二:过量饮酒,血管“不堪重负”。大量饮酒会引起血压波动,尤其是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这会对脑血管造成较大的压力冲击,增加脑出血的风险。酒精还会影响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形成。长期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间接影响脑部血液循环。此外,酒精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和反应能力。同时,酒精还会引起血脂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雷区三:高温天不良习惯,血管“危机四伏”。在高温天气里,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对血管造成伤害。比如,在空调房里长时间待着,室内外温差过大,会使全身毛孔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热中风”。夏季高温高湿,晨练容易导致人的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特别是患有心脑疾病的患者,耗氧量的增加是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老人夏季锻炼别太早,不能晨跑。另外,猛喝冰饮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量加剧,引起血压波动,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出汗后洗冷水澡,这种突然的冷刺激不仅会造成外周血管收缩,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雷区四:忽视基础疾病管理,血管“雪上加霜”。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如果对这些基础疾病管理不善,就会让血管“雪上加霜”。高血压会使血管长期承受较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糖尿病则会影响血管的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然而,很多人在患有这些基础疾病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按时服药、不控制饮食、不进行适当的运动,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避开雷区,守护心血管健康。首先,要尽早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伤害。其次,在高温天气里,要注意合理安排生活,避免不良习惯对血管的影响。比如,合理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要大于8℃,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5℃,不要对着风口直吹;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冷饮要悠着点喝,出汗后不要立即洗冷水澡。同时,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和管理,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此外,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