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版 科普

髋关节置换术后这些动作助患者轻松“走”回生活!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肖金蓉

  髋关节置换术虽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行走能力,但术后康复才是真正“走回生活”的关键一步。从术后第一天起,科学的康复动作与安全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现为您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恢复动作及日常注意事项,帮助您更稳更快地迈向健康新生活。

  术后不同阶段的关键动作。(一)术后第一周:卧床期基本动作。髋关节置换术后初始七日构成重要恢复窗口,卧床阶段基础训练需优先展开,该阶段核心价值在于提升血液循环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①术后1到3天。术后6小时开始进行踝泵运动,即用力背伸和跖屈踝关节,每小时10到15次,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用力收缩大腿前方肌肉,持续5-10秒后放松,每组10到15次,每天进行3到4组。②术后4到7天。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可进行髋关节屈伸练习,如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将床头摇起,使髋关节屈曲不超过60°。继续加强股四头肌和臀肌的力量训练,可采用直腿抬高练习,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缓慢抬起下肢,离床面约30°,保持5到10秒后放下,每组10到15次,每天3到4组。(二)术后2到4周:站立与初步行走训练。术后2到4周是从卧床转换至正常活动的重要阶段,此刻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进行站立与开始行走练习,宜用助行器协助站立,保持身体稳定,降低跌倒风险,持续练习直腿抬高与脚尖轻触地面动作,有利于增强腿部力量、平衡能力,可启动短时、频繁的平坦地面行走,自室内小范围活动逐渐转换至户外,练习中姿势应缓慢、节奏稳定,务请注意:此期仍需避免交叉双腿、深蹲及身体旋转等运动,防止髋关节受力错误或假体脱位,保证康复顺利进行。(三)术后4到12周:恢复期动作。术后4到12周进入功能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此阶段建议开始平衡训练,如在墙边或扶手旁进行单腿站立,提升身体控制力。可进行楼梯练习,上下楼时务必使用护栏辅助,循序渐进。加强关节灵活度,可练习髋关节主动屈伸与外展动作,增强活动范围。同时可引入轻度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腿部外展、抬腿等练习,提升肌力。训练过程中应避免急速发力和高冲击运动,保持动作缓慢、稳定,巩固术后成果。(四)术后3个月以上:功能性恢复阶段。术后3个月以上进入功能性恢复阶段,主要着眼于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与全身协调,能够开展日常动作模仿练习,反复训练坐下起立、转身取物等动作提高实用能力,鼓励进行有氧运动,慢走或固定自行车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持久性与下肢持久力,涉及力量时,可以逐渐增加负荷,负重抬腿、阻力训练等保持髋关节稳定性与肌肉协调,整个阶段应以“恢复实用功能”为目的。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一)选择高坐椅、加高马桶,避免屈髋过度。术后坐下需控制髋关节弯曲幅度,高椅面和升高的马桶坐垫可维持膝部低于骨盆高度,躯干保持直立状态,沙发及软垫类座椅易引发关节前屈超过直角,增加假体位移概率。借助长柄鞋拔或专用穿鞋器可减少前倾动作,足部接触宽口鞋具既降低操作难度,又能压缩弯腰时长,减少术后髋区承受的杠杆应力,规避非必要力学压迫。(二)睡姿调整:仰卧与患侧向上体位。保持合理睡姿可促进术后康复,推荐仰卧为主,侧卧时保持患侧朝上,双膝间夹入枕头维持对称体位,禁止下肢交叉或内旋动作。杜绝俯卧位及术侧向下的睡姿,此类体态易引发髋关节扭转应力。(三)防跌管理:环境优化与器械支持。防范跌倒为术后康复期核心风险,居家环境需保障地面干燥防滑处理,重点区域包括卫浴间及厨房操作区。夜间活动区域确保充足照明,增设小夜灯辅助,清除地面障碍物如电线、杂物,视需求安装安全扶手,移动时借助助行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