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版 科普

从采样到报告:骨髓细胞学检查全流程解析

□贵港市人民医院 陈业敏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从采样开始,详细解析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全流程,让大家对这项检查有更深入的了解。

  检查前的准备。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之前,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之前的检查结果。这有助于确定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患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等信息,确保患者清楚了解并愿意配合检查。此外,还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骨髓穿刺,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采样过程。(一)穿刺部位选择。骨髓穿刺最常用的部位是髂骨,包括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这两个部位的骨髓含量丰富,且操作相对安全,距离重要器官和血管较远。(二)局部麻醉。在确定穿刺部位后,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铺无菌巾。然后,使用局部麻醉药对穿刺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骨膜进行麻醉。麻醉起效后,穿刺部位会失去痛觉,但患者仍能感觉到医生的操作动作。(三)抽取骨髓液。待麻醉生效后,医生会使用特制的骨髓穿刺针经皮刺入骨髓腔。当穿刺针进入骨髓腔时,会有一种突破感。随后,医生会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抽取适量的骨髓液。一般来说,用于涂片检查的骨髓液量为0.1到0.2ml。抽取骨髓液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短暂的酸痛,但这种疼痛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样本处理。抽取到骨髓液后,医生会立即将其滴在载玻片上,并迅速推片,制作成骨髓涂片。涂片制作完成后,会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是瑞氏-吉姆萨染色。染色后的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骨髓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室检查流程。(一)涂片观察。骨髓涂片制作完成并染色后,会由专业的检验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验人员会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涂片的全貌,评估骨髓的增生程度、细胞的分布情况等。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下,仔细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及比例。在观察过程中,检验人员会重点关注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等各系细胞的情况,寻找是否存在异常细胞。(二)细胞分类计数。在观察涂片的同时,检验人员会进行细胞分类计数。他们会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对其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出各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通过细胞分类计数,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系细胞的比例是否正常,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的比例通常会明显升高。

  报告解读。(一)报告内容。骨髓细胞学检查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般信息,如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日期等;骨髓涂片的描述,包括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的形态和比例等;特殊检查的结果;以及最后的诊断意见和建议。诊断意见可能是明确的疾病诊断,也可能是提示进一步检查或观察的建议。(二)正常结果解读。正常情况下,骨髓的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到60%,红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粒红比例(G/E)为2到4:1。淋巴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单核细胞系统一般小于4%。如果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通常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正常。(三)异常结果解读。如果报告中出现异常结果,如某一系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或降低、细胞形态异常等,则可能提示存在疾病。需要注意的是,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只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骨髓穿刺结束后,患者需要在穿刺部位按压一段时间,以防止出血。然后,应卧床休息1到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如果穿刺部位出现疼痛、红肿、渗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