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版 科普

脑梗死偏瘫康复:科学训练与综合管理指南

□贵港市人民医院 梁翠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后,70%到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甚至完全瘫痪。科学的康复训练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康复时机、核心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导。

  康复黄金期与核心原则。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受损,但周围未坏死的神经细胞具有“神经可塑性”——发病后3个月内是功能恢复黄金期,6个月内仍有显著改善空间。康复训练应尽早启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不再进展)后48到72小时即可开始床边康复,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康复需遵循三大原则。个体化方案:根据偏瘫程度(轻度肌力减弱至完全瘫痪)、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制定计划,例如老年人侧重安全性,避免过度疲劳。循序渐进:从被动活动到主动参与,如步行训练需经历“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助行器行走→独立行走”阶梯式进阶。综合干预: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支持,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核心康复训练方法。(一)物理治疗:重建运动功能。①运动治疗。早期被动运动(卧床期):家属或治疗师辅助活动瘫痪肢体的肩、肘、髋、膝等关节,每天2到3次,每次10到15分钟,预防关节僵硬。主动辅助训练(肌力1到2级):借助健侧肢体或器械辅助患侧运动,如用健手托住患手做抬手动作,逐步过渡到患侧独立完成。平衡与步行训练(肌力3级以上):通过坐位平衡(双手交叉前伸)、站立平衡(扶墙单腿站立)、重心转移(左右脚交替负重)等提高控制能力;纠正“划圈步态”,强调患侧下肢负重与迈步协调。②物理因子治疗。功能性电刺激:低频电流刺激瘫痪肌肉收缩,改善足下垂等问题。生物反馈:通过仪器将肌肉活动转化为视觉反馈,帮助患者感知并控制肌肉收缩,提升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二)作业治疗:回归日常生活。基础技能:进食(用防滑餐具、患手辅助固定碗碟)、穿衣(先穿患侧、再穿健侧)、洗漱(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认知训练:合并认知障碍者可通过数字记忆、拼图游戏提升注意力;需回归工作者可进行打字、书写等职业技能模拟。(三)中医辅助康复。针灸:刺激百会、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调节气血,改善肢体麻木无力。推拿与中药:推拿缓解肌肉痉挛,中药熏蒸(如艾叶、红花)减轻关节僵硬(需中医师指导)。(四)心理干预:驱散“心障”。偏瘫后患者易焦虑、抑郁,需同步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设定小目标(如每天独立坐稳5分钟)建立信心。家庭支持:家属避免过度包办,鼓励患者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多陪伴倾听。

  康复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避免过度训练:单次训练30到45分钟,出现疼痛、头晕时立即停止;老年人需监测心率,控制强度。预防并发症:卧床时穿弹力袜、做踝泵运动防深静脉血栓,每2小时翻身防压疮;训练时有人陪护防跌倒。药物与饮食: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控制“三高”;饮食低盐低脂,多吃蔬菜、鱼类、豆制品。定期评估:每1到2个月由康复师调整方案,避免低效训练。

  居家康复实用技巧。床上训练:拱桥运动(仰卧挺髋)、翻身训练(双手交叉摆动身体)。手部训练:握力球锻炼力量,捡豆子、系纽扣训练精细动作。辅助器具:轮椅、四脚拐杖、足托(纠正足下垂)等,需通过正规渠道配置。

  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虽然神经损伤难以完全逆转,但科学的训练能最大限度激活残存功能,许多患者通过坚持训练实现了独立行走、生活自理,甚至回归工作岗位。记住:康复没有捷径,但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在靠近目标。保持耐心,相信科学,你走过的每一步训练,都在为生命重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