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版 科普

怀疑感染艾滋病?科学应对四步法消除恐慌

□贵港市人民医院 杨潘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当“艾滋病”三个字与自身健康产生联想时,几乎每个人都会陷入焦虑。事实上,艾滋病的传播有明确途径,现代医学也已建立完善的检测和干预体系。本文将用科学视角拆解“恐艾”困境,通过“认知——检测——干预——心理”四步法则,帮助读者理性应对艾滋病疑虑。

  科学认知:走出艾滋病传播的三大误区。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大途径传播,日常接触不会造成感染。但公众对传播途径的误解常常加剧恐慌,以下是最需澄清的认知误区。误区一:日常接触会感染。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等行为不会传播HIV。HIV离开人体体液后难以存活,且需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血液才可能感染。例如,共用电动剃须刀因刀片不直接接触皮肤风险极低,而共用刀片式剃须刀若造成皮肤破损则存在风险。误区二:症状对应即可确诊。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并非艾滋病特有,普通感冒、流感甚至心理焦虑都可能引发类似表现。约60%的HIV感染者在急性期(感染后2到4周)会出现“流感样症状”,但这些症状轻微且持续1到2周后自愈,易被忽视。仅凭症状判断感染是典型认知偏差,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误区三:感染即等于绝症。现代医学已将艾滋病转化为可控制的慢性病。通过规范的抗反转录病毒(ART),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大部分可降至检测不到水平,免疫功能逐步恢复,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拖延可能导致免疫崩溃,引发机会性感染。

  规范检测:把握窗口期,选择可靠途径。怀疑感染后,及时检测是消除疑虑的唯一方法。检测前需了解“窗口期”概念:从感染HIV到血液中可检测出抗体/抗原的时间,第三代抗体检测窗口期为4到6周,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缩短至2到4周,核酸检测最快1周可检出。医疗机构检测。医院皮肤科、感染科关爱门诊、爱心门诊或疾控中心提供专业检测服务。第三代、第四代抗体检测费用均不高,约50元,一般1到2天出结果,准确性高达99.9%。检测时需抽取静脉血,适合需要权威结果的人群。自我检测(试纸法)。购买经国家药监局认证的HIV检测试纸(分为血液、唾液、尿液型),操作简便,15到30分钟出结果。建议在高危行为后6周检测,但阴性结果仍未能排除感染,仍需至在发生高危行为后第2、第3个月重复检测,最好至正规医疗机构抽血筛查;若为阳性,需立即到疾控中心复核。注意:试纸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室检测。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VCT)。全国疾控中心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部分地区支持线上预约。检测后可获得专业咨询,适合担心隐私泄露的人群。

  紧急干预:72小时内的暴露后预防。若发生明确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暴露后预防(PEP)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PEP是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阻断病毒复制,最佳服药时间为暴露后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连续服药28天。立即清洗暴露部位:用肥皂水冲洗皮肤伤口,或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眼睛、口腔)。尽快就医评估:到定点医院(如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关爱门诊等)说明暴露情况,医生会评估风险等级并开具PEP药物。规范完成疗程:PEP药物副作用较小(可能出现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但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必要时向专科医师寻求医疗帮助。定期检测随访:服药后4周、8周、12周分别检测HIV抗体,确认是否阻断成功。

  心理调适:从“恐艾”到科学应对。反复怀疑感染但检测阴性,可能是“艾滋病恐惧症”的表现,属于焦虑障碍或强迫症范畴。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心理咨询修正“灾难化思维”,例如认识到单次无保护性行为感染HIV概率并不是100%。转移注意力:过度关注身体症状会强化焦虑,可通过运动、工作、兴趣爱好等重建生活节奏。寻求支持系统:与信任的亲友沟通,或加入正规防艾组织,获取同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