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版 科普

从HPV感染到宫颈癌可能需要10年:如何早发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黄晓云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体检查出HPV阳性,是不是离宫颈癌不远了?”在妇科诊室,类似的焦虑询问屡见不鲜。事实上,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发生,通常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段“漫长”的时间窗口,既是疾病发展的缓冲期,更是我们主动出击、阻断癌症发生的黄金机会。了解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联,并掌握科学的早发现方法,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

  HPV感染:一场免疫系统与病毒的“持久战”。HPV是一个庞大的病毒家族,目前已发现超过200种亚型,其中约40种可感染生殖道黏膜。根据致癌风险,HPV被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HPV通常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高危型HPV(如16、18型)若持续感染,才可能逐步引发宫颈细胞的癌变。据统计,约80%的女性在一生中都会感染HPV,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在8到24个月内自动清除病毒,仅有少数人会发展为持续感染状态。持续感染的原因复杂,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如长期熬夜、压力过大、艾滋病等)、过早性行为、多性伴侣等,一旦高危型HPV持续“驻扎”在宫颈上皮细胞内,就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促使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发生,这正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阶段,从CIN发展为宫颈癌,同样需要数年时间,期间若能及时干预,治愈率极高。

  宫颈癌的“渐进式”演变:从细胞异常到癌症侵袭。宫颈癌的发生遵循“感染——病变——癌变”的三部曲。最初,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出现轻微异常(CINⅠ级),此时大部分病变可自然消退;若未得到控制,细胞异常程度会逐渐加重,发展为CINⅡ级和Ⅲ级,这一阶段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警报”;若仍未干预,异常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宫颈组织,就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值得庆幸的是,从HPV持续感染到浸润癌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筛查指标和干预手段。定期检查,就能在疾病萌芽期及时发现并阻断其进展。

  早发现的“三道防线”:筛查手段全解析。(一)宫颈细胞学检查(TCT)。TCT是宫颈癌筛查的基础手段,通过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异常。若发现非典型鳞状细胞、低度或高度病变细胞,就需进一步检查。建议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30到65岁女性,可选择每5年进行一次TCT联合HPV检测。(二)HPV病毒检测。HPV检测主要针对高危型病毒,通过检测宫颈分泌物中的病毒DNA,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若检测出高危型HPV阳性,尤其是16、18型,无论TCT结果如何,都应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以明确宫颈是否已发生病变。(三)阴道镜检查与病理活检。当TCT或HPV检测出现异常时,医生会建议进行阴道镜检查。通过放大宫颈图像,观察宫颈表面血管和上皮结构,确定可疑病变区域,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能准确判断病变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预防为先:构筑远离宫颈癌的健康屏障。虽然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预防的癌症,但主动预防永远比被动筛查更重要。除了定期筛查,以下措施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接种HPV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9到45岁女性均应接种HPV疫苗,其中二价疫苗可预防16、18型HPV(导致约70%宫颈癌);四价和九价疫苗覆盖更多高危型及低危型,能同时预防生殖器疣。疫苗接种最好在首次性行为前完成,但有性生活后接种仍有保护效果。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可降低HPV传播风险;避免过早性行为、固定性伴侣数量,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及时清除病毒。

  从HPV感染到宫颈癌的漫长过程,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只要我们重视定期筛查,掌握科学预防方法,就能在这场较量中抢占先机,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记住,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