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版 科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 高冬梅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9%到10%。患者常因呼吸困难、反复急性加重而生活质量下降,但通过科学的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本文将从日常护理、呼吸训练、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四大维度,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健康质量。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基础。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PM2.5浓度;避免使用香水、蚊香等刺激性物品。冬季干燥时,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40%到60%,防止痰液黏稠加重咳嗽。感染预防。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患者需严格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外出佩戴N95口罩;流感高发季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每日用淡盐水漱口3次,减少口腔细菌定植。若出现发热、痰量增多或痰液变黄,需立即就医。活动指导。根据肺功能分级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轻度患者:每日步行30分钟+太极拳20分钟;中度患者:坐式八段锦+抗阻训练(如弹力带);重度患者:床边肢体被动活动+呼吸操。运动时需监测血氧饱和度,若低于88%应暂停并吸氧。

  呼吸训练:重塑呼吸模式。缩唇呼吸法。闭嘴经鼻吸气2秒,随后撅唇如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到6秒,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每日练习3组,每组10次,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气体交换。腹式呼吸训练。仰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避免胸部抬起),呼气时腹部下陷。配合缩唇呼吸,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可增强膈肌力量,提高通气效率。排痰技巧。晨起用“哈气排痰法”,深吸气闭声门,收缩腹肌爆发出气流松动痰液,再体位引流、轻拍背部排痰,痰黏可遵医嘱雾化。

  营养支持:吃出呼吸力量。能量需求计算。患者静息能量消耗比正常人高10%到20%,需保证每日热量摄入:轻度活动30到35千卡/公斤体重、中度活动35到40千卡/公斤体重。膳食结构优化。优质蛋白:鸡蛋(每日1个)、鱼肉(每周3次)、豆制品(每日50克)。抗氧化营养素:深色蔬菜(菠菜、紫甘蓝)、柑橘类水果(橙子、柚子)。膳食纤维:全谷物(燕麦、糙米)、菌菇类(香菇、木耳)。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及高盐食品(如腌制品),防止腹胀加重呼吸困难。进食方式调整。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日5到6餐,每餐量减少1/3。进食时保持坐位,细嚼慢咽,餐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防止胃食管反流诱发咳嗽。

  心理干预:打破抑郁循环。焦虑识别。若患者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超过2周,需警惕抑郁倾向。可使用PHQ-9量表进行初步筛查,总分≥10分应转诊心理科。非药物干预。正念呼吸训练:每日15分钟,专注感受呼吸节奏,减少灾难化思维。音乐疗法:选择60到80拍/分钟的古典音乐(如莫扎特K.448),每日聆听30分钟患者互助小组:参与医院组织的病友会,分享康复经验,增强治疗信心。家庭支持体系。避免说教式语言(如“你要坚强”);多使用鼓励性表达(如“我理解你现在的困难”);定期陪同患者复诊,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长期管理:构建健康防线。定期复查。每3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查、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疾病进展。稳定期患者每半年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药物管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如都保、准纳器):吸气时快速用力按压装置;屏气10秒后缓慢呼气;使用后需漱口,防止口腔念珠菌感染。急救准备。家中常备急救包,包括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急救联系卡(注明病史、用药、紧急联系人)等。

  慢阻肺虽不可治愈,但通过科学康复护理,患者可实现“带病生存”到“高质量生活”的转变。从今天起,从一次深呼吸开始,让生命重新绽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