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修复领域,种植牙技术凭借其出色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效果,成为众多牙齿缺失患者的理想选择,它就像在口腔中植入了一颗“人工牙根”,为缺失牙提供了可靠的支撑,让患者能够重新享受美食,绽放自信笑容。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种植牙并非一劳永逸,它也会遭遇类似天然牙牙周炎的“麻烦”——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周围炎的定义与成因。(一)定义。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周围病的一种,是种植体周围病的晚期、破坏性阶段。炎症不仅累及软组织,更关键的是导致了种植体周围支持骨的进行性丧失,类似于天然牙的牙周炎,继种植体周围牙龈红肿、出血、溢脓后,引起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最终可能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使种植牙修复失败。(二)成因。菌斑堆积:如果患者在种植牙术后没有做好口腔卫生清洁,菌斑就会在种植体周围不断堆积,菌斑中的细菌会释放各种有害物质,刺激种植体周围的牙龈引发炎症反应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继而发展成种植体周围炎。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收缩血管,减少种植体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降低局部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同时,吸烟还会改变口腔的微环境,为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风险。咬合负担过重:如果种植牙承受的咬合力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就会对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造成损伤,长期过重的咬合负担会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引发种植体周围炎。未控制好的牙周炎病史、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遗传因素,种植体位置和角度不良,修复体设计不良导致清洁困难。手术创伤或骨灼伤等也是种植体周围炎成因之一。
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一)基础治疗。对于早期和中期的种植体周围炎,基础治疗是首选方法,主要包括洁治和刮治,医生会使用专业的器械清除种植体周围的菌斑、牙结石和病变组织,减少致病菌的数量,缓解炎症症状,同时,还会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二)药物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配合使用药物治疗,局部可以使用抗菌漱口水、抗生素凝胶等药物,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以口服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三)手术治疗。如果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种植体周围炎已经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大量吸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翻瓣术、骨增量手术等,翻瓣术是将种植体周围的牙龈翻开,直接清除病变组织和菌斑,然后进行缝合,骨增量手术是在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缺损处植入骨替代材料,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一)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患者要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三分钟,可以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确保牙齿和种植体周围的各个面都能得到清洁,此外,还要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辅助清洁工具,清除牙缝和种植体周围的食物残渣和菌斑。(二)戒烟。吸烟是引发种植体周围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在种植牙术后一定要戒烟,如果暂时无法完全戒烟,也应尽量减少吸烟量,以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风险。(三)定期复查和维护。种植牙术后,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维护,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手段,如探诊、X线检查等,及时发现种植体周围是否存在炎症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来说,术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第六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之后每年至少复查一次。
种植体周围炎虽然不像天然牙牙周炎那样常见,但它对种植牙的健康和使用寿命却有着严重的威胁,了解种植体周围炎的定义、成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种植牙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口腔卫生清洁,戒烟,定期复查和维护,才能有效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