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版 科普

产后抑郁不是矫情:护理要从“心”开始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郴州市妇幼保健院 黄帆

  凌晨三点,新手妈妈林女士抱着哭闹的婴儿在客厅踱步,丈夫的鼾声从卧室传来。她盯着镜中浮肿的脸,突然抓起梳妆台上的护肤品砸向墙壁——这是她产后第23天第3次情绪崩溃。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全球10%到15%的产妇正经历着类似的“情绪风暴”,这也让许多新妈妈陷入“矫情”的自我质疑中。

  被误解的“情绪感冒”:产后抑郁的真相。产后抑郁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精神障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杨放如指出,其核心症状包括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责自罪,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或伤婴倾向。生理层面,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可达非孕期100倍,分娩后24小时内骤降至基线水平。这种激素“过山车”会引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情绪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研究发现,产后24小时内的激素波动幅度与抑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层面,新手妈妈面临多重压力:哺乳疼痛、睡眠剥夺……当这些压力超过心理承受阈值,就可能触发抑郁。

  识别“隐形伤口”:五大危险信号。产后抑郁常被误认为“产后忧郁”,但二者有本质区别:产后忧郁通常在产后3到5天出现,2周内自行缓解;而产后抑郁症状持续≥2周,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以下危险信号需警惕。情绪过山车:一日之内情绪剧烈波动,从抑郁、紧张到易激惹、哭泣交替出现;躯体化症状:头痛、胃痛、心悸等查无实据的身体不适,可能伴随失眠或过度睡眠;认知扭曲:频繁出现“我不是好妈妈”“孩子离开我会更好”等灾难化思维;行为退缩:回避社交,对育儿事务漠不关心,甚至拒绝照顾婴儿;极端念头:出现自杀或伤害婴儿的冲动,这是最危险的红线信号。

  科学干预:构建“生理——心理——社会”防护网。产后抑郁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形成“药物+心理+社会支持”的立体干预体系。(一)生理调节:激素与营养的双重修复。激素替代疗法:对严重激素波动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低剂量雌激素。营养干预:增加富含ω-3脂肪酸(如深海鱼)、维生素B族(如全谷物)和色氨酸(如香蕉、牛奶)的食物摄入。运动处方: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可提升内啡肽水平,其抗抑郁效果与药物相当。(二)心理治疗:重构认知,打破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产妇识别并纠正“我必须完美”等非理性信念。人际心理治疗(IPT):聚焦于改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显示,IPT可使产后抑郁复发率降低40%。正念减压(MBSR):通过身体扫描、呼吸训练等练习,帮助产妇区分“疼痛感受”与“痛苦反应”。脑成像研究证实,8周正念训练可使杏仁核(恐惧中枢)活跃度下降27%。(三)社会支持:重建新妈妈的“安全岛”。家庭支持:丈夫应主动承担夜间育儿、家务劳动等事务,每天至少保证产妇6小时连续睡眠。可建立“育儿分工表”,明确各自职责,减少冲突。社区干预:建立产后抑郁支持小组,通过“过来人”经验分享降低病耻感。上海某社区试点“新手妈妈互助会”,成员抑郁评分平均下降3.2分(0到10分制)。职场支持:企业可提供“渐进式返岗”计划,允许产妇前3个月每周工作3天,逐步适应职场角色。

  预防胜于治疗:“产前——产时——产后”全周期防护。产前教育:开展孕妇学校,普及产后抑郁知识,帮助孕妇建立合理预期。产时陪伴:推行“家庭化产房”,允许丈夫全程陪产,减少分娩恐惧。产后随访:建立“137随访制度”,产后第1天评估心理状态,第3天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筛查,第7天开展家庭访谈,对高风险产妇实施早期干预。

  产后抑郁非“矫情”,是新妈妈的“求救信号”。只有撕下“为母则刚”的标签,多些理解,才能守护“生命诞生”背后的心理健康。记住:治愈母亲即拯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