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版 科普

糖尿病护理全攻略:从血糖监测到并发症预防

□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卫生院 董梅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三多一少”,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长期的代谢紊乱会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乃至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会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因此,全面的糖尿病护理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个性化管理是关键。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根基,但在频率和方式上需因人而异。对于控糖不稳定、刚确诊或者正在调整用药的患者,建议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的血糖,有时还要包括凌晨2到3时的血糖,这样有助于识别夜间低血糖情况。使用胰岛素治疗(特别是多次注射)的患者,每日要监测3到7次血糖,围绕注射时点来监控血糖水平。而血糖平稳且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可以每周选择几天,每天测量1到2次(例如空腹加餐后),并且轮换监测的时间点。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的患者,能够减少指血频率,重点评估全天血糖趋势和波动。HbA1c反映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控制平稳者每6个月检测一次即可,控制不佳或治疗方案调整者则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

  并发症预防措施。(一)血糖管理。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设定,一般患者HbA1c应<7%,老年或高风险患者可适当放宽(如<8%)。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4.4到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监测:结合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动态血糖监测(CGM),根据治疗方案调整频率。药物优化:可联合使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优先选择具有心肾保护作用的药物。低血糖应对:患者需掌握低血糖症状及应急处理(如立即摄入15g葡萄糖片)。随访:每3到6个月复查HbA1c,评估治疗效果。(二)血脂管理。血脂控制目标因患者风险分层而异,高危患者LDL-C应<1.8mmol/L,极高危患者需<1.4mmol/L。甘油三酯(TG)应<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药物治疗:首选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TG显著升高者可联用贝特类(如非诺贝特)。生活方式调整:低脂饮食(饱和脂肪<7%总热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监测:每年检测血脂谱,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三)血压管理。一般糖尿病患者血压应<130/80mmHg,高龄或虚弱患者可放宽至<140/90mmHg。药物选择:首选ACEI(如培哚普利)或ARB(如缬沙坦),兼具肾脏保护作用。难治性高血压可联用钙通道阻滞剂(CCB)或利尿剂。非药物措施:限盐(<5g/天)、采用DASH饮食、规律有氧运动。监测:建议家庭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每月门诊随访。(四)体重管理。体重管理目标为BMI18.5到24.9,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饮食控制:低热量饮食(每日减少500到750kcal),推荐低碳水化合物或地中海饮食。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药物辅助: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或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兼具减重作用。(五)病情监测。要注意观察足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需及时就诊。微血管并发症筛查(每年1次);眼底检查,T2DM患者确诊后每年一次,T1DM患者起病5年后开始检查;糖尿病肾病筛查,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脂、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压、足部检查等,已确诊并发症者应每3到6个月复查,动态评估病情进展。通过以上措施,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