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版 科普

中医眼中的消化性溃疡治疗途径

□大新县中医医院 黄日刚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融汇千年传统智慧,注重整体调理。从理论上解析,溃疡病因涉及脾胃失调、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等多方面,而中医疗法则聚焦于调和脾胃、疏解肝郁、清除湿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中医眼里的消化性溃疡和治疗途径。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理论解释。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症。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而肝脏则与情志关系密切。因此,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常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病机有关。首先,脾胃失调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胃主持人体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功能失调,食物无法被有效分解和吸收,导致胃肠道内长期停留不易消化的物质,从而增加了胃黏膜受损的风险。中医强调调理脾胃的健康,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加强脾胃功能,有助于防治消化性溃疡。其次,肝郁气滞也是中医解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观点。情志不畅通可能导致肝脏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一旦肝气郁结,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加重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因此,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肝郁气滞,通过药物和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治疗和预防消化性溃疡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涉及脾胃失调、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等多个方面。首先,脾胃失调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的关键器官,其功能强弱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食、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医治疗常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通过药物和饮食的调整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从而减缓溃疡的发展。其次,肝郁气滞也是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的重要分析因素。情志不畅通、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肝郁气滞与脾胃失调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溃疡的发展。中医治疗强调调节情志,保持心情平稳,以缓解肝郁气滞的病机,从而有助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后,湿热蕴结是中医病因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湿热蕴结指的是湿气和热气在体内滞留,形成湿热之邪。这种湿热邪气蕴结在胃肠道,易导致黏膜炎症和损伤,最终促使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的方法,以消除湿热邪气,减轻溃疡的病情。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和途径。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强调整体调理和根本治疗,注重平衡脾胃功能、疏解肝郁气滞、清除湿热邪气。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础。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厚朴、半夏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功效。中医药方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调配,以达到调和脾胃、疏解肝郁的效果。其次,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患者应遵循清淡饮食原则,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饮食的规律性。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食材,如一些有助于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百合等,有助于加强治疗效果。第三,情志调理也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途径。长期的情志不畅通、情绪波动容易导致肝郁气滞,加重溃疡的发展。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中医的情志调理方法,如气功、针灸等,来平衡情志,缓解肝郁气滞的病机。最后,中医治疗还包括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肝郁气滞,达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