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版 科普

凝血功能检查:手术前为什么必须查?

□邛崃市中医医院 宋洁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想象一下,你即将接受一场重要手术,医生严肃地告诉你:“术前得做个凝血功能检查(CPT)。”你心里嘀咕:“凝血?不就是血凝固嘛,有啥大不了的?”

  凝血:生命之河的“隐形桥梁”。凝血,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生命之河上搭建一座隐形桥梁,让受伤的血管得以封闭,防止血液流失。凝血机制复杂而精妙,涉及一系列凝血因子(CFs)的相互作用,它们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援队,时刻准备着应对血管破裂的紧急情况。凝血级联反应(CC):这是凝血过程的核心,分为内源性途径(IP)和外源性途径(EP),最终汇入共同途径(CP),形成纤维蛋白凝块(FC),封闭伤口。

  手术风险:凝血异常的“隐形杀手”。手术尤其是大手术,意味着血管的切割和组织的损伤。正常情况下,凝血系统会迅速启动,形成凝块止血。但如果凝血功能异常,比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血小板减少(TP)或抗凝药物过量(AOD),后果不堪设想。出血不止: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会导致凝块形成困难,手术切口可能持续渗血,甚至引发大出血(MH)。血栓形成:相反,如果凝血功能过强,术后可能形成血栓(T),堵塞血管,导致深静脉血栓(DVT)或肺栓塞(PE),危及生命。药物相互作用:术前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未调整剂量或未停药,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凝血功能检查:手术前的“安全盾牌”。凝血功能检查,就是通过检测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Fg)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PT(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常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的效果。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对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有重要诊断价值。TT(凝血酶时间):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能力,排除肝素等抗凝物质的影响。FIB(纤维蛋白原):直接测量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反映共同途径的功能。PLT(PlateletCount,血小板计数):计数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评估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风险。

  检查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停药告知:术前若正在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调整剂量或停药。饮食调整:检查前无需空腹,但应避免高脂饮食,以免影响血脂水平,间接干扰凝血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小板暂时性减少,影响检查结果。放松心情:紧张情绪可能影响某些凝血指标的检测,保持平和心态,配合检查。

  凝血功能异常的应对策略。若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补充凝血因子:对于血友病患者,术前可输注凝血因子浓缩物,提高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对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术前需逐步减量或停药,必要时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逆转抗凝效果。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前可输注血小板,提高止血能力。

  凝血功能检查,虽看似简单,实则关乎手术成败与患者安危。它像是一位默默守护的“安全卫士”,用精准的数据为手术保驾护航。下次术前,当医生再次提及凝血功能检查时,不妨心怀感激,因为这背后,是医学的严谨与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携手,共同迎接每一次手术的挑战,守护每一份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