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版 科普

透析期间体重管理指南:多喝一口水,风险增几分?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中医医院 赵春燕

  对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透析期间的体重管理是一道必须认真对待的“考题”。很多患者可能觉得“多喝一口水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透析期间的每一口水都与健康风险紧密相连。作为透析室护理人员,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份全面的体重管理指南。

  透析患者为什么要严格管理体重?血液透析是利用人工肾替代部分肾脏功能,通过半透膜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毒素清除出去。健康的肾脏可以根据身体需求,随时调节尿液生成量,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但透析患者的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自主完成这项工作,因此透析期间的体重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透析过程中清除水分的量是根据患者透析前的体重和干体重来计算的。干体重是指患者体内多余水分完全清除后的理想体重,在这个体重状态下,患者既没有水肿,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也最小。如果透析期间体重增长过多,意味着体内积聚了大量多余水分,透析时就需要清除更多的水分。而短时间内过多地清除水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低血压、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甚至会增加心脏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所以,透析患者管理好体重,本质上是在保护心脏、血管等重要器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多喝一口水会带来哪些风险?(一)增加心脏负担。每多喝一口水,就会增加一点血容量。当体内水分持续增多,心脏需要更用力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长期如此,心脏负荷不断加重,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临床上,因透析期间体重增长过多,引发急性左心衰竭而紧急抢救的案例并不少见。(二)引发低血压和肌肉痉挛。透析时,若需要清除大量多余水分,血容量会快速下降,导致血压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心慌等症状。同时,脱水过快还会刺激肌肉,引发肌肉痉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筋,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三)加重高血压。体内水分潴留会使血管内压力升高,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透析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和重要器官,增加脑出血、肾功能恶化等风险。(四)影响透析效果。体重增长过多,单次透析需要清除的水分超出合理范围,可能无法充分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导致透析不充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

  透析患者如何科学管理体重?(一)准确计算每日饮水量。透析患者每天的饮水量需要严格控制,一般建议为前一天尿量加上500毫升。例如,如果前一天尿量是500毫升,那么当天的饮水量(包括所有液体,如饮用水、汤、粥、水果等含有的水分)就应该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对于无尿的患者,每天饮水量更要严格限制在500毫升左右。可以准备一个有刻度的水杯,将一天的饮水量分配到不同时段,小口慢饮,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二)控制饮食中的隐形水分。除了直接喝的水,很多食物中也含有大量水分,这部分“隐形水分”往往容易被忽视。比如,一碗200克的粥含水量约180毫升,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含水量约150毫升。透析患者要学会查看食物成分表,了解常见食物的含水量。尽量少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如汤面、稀粥、多汁的水果等;选择含水量少的食物,如米饭、馒头、饼干等。烹饪方式也可以进行调整,避免采用煮、炖等会增加食物含水量的方式,多采用蒸、炒的方式。(三)每天定时测量体重。建议患者每天在固定时间、穿着同样的衣物测量体重,如每天晨起排尿后测量。记录体重变化,绘制体重曲线图,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体重波动情况。如果发现体重增长过快,超出了干体重的5%,要及时告知医生和护士,调整透析方案或饮食计划。(四)适当运动促进水分代谢。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透析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助于身体排出多余水分。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充少量水分,防止脱水。

  特殊情况的体重管理注意事项。(一)夏季高温。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很多患者会感觉口渴明显,容易不自觉地增加饮水量。此时可以准备一些冰块,口渴时含一小块在嘴里,缓解口渴感,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盐分,可以适量饮用淡盐水。(二)感冒发热。当患者感冒发热时,身体水分蒸发增加,也会出现口渴症状。但不能因为口渴就大量饮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温、出汗情况等合理调整饮水量。同时,积极治疗感冒,尽快恢复身体健康。(三)透析不充分。如果患者在透析后仍感觉身体水肿、乏力,体重下降不明显,可能存在透析不充分的情况。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查找原因,调整透析方案,如增加透析频率、延长透析时间等。

  透析期间的体重管理,是守护生命的无声战役,每一次克制饮水的坚持,都是与病魔博弈的勇气;每一次精准测量体重的行动,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字控制,更是透析患者重掌生活主动权、延续生命希望的关键。希望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能将体重管理视为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生命契约”,用科学与自律浇灌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