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版 科普

白内障手术前必看:别让清洁“拖后腿”!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北流市人民医院 唐兰英

  白内障手术就像给浑浊的“镜头”换“新镜片”,而术前的眼部“清场”工作,直接决定了这场“精密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也是守护手术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术后能否重获清晰视野。

  眼部清洁:给手术提供“无菌战场”。眼睛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之一,其结膜囊内存在着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正常菌群,在健康状态下它们与人体和平共处,但手术会打破眼部的防御屏障,这些菌群就可能成为引发感染的“元凶”。临床研究表明,术前清洁不彻底,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会增加3到5倍,而眼内炎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需要摘除眼球。(一)术前3天的基础清洁。需遵医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4次,每次1滴。药物能抑制结膜囊内细菌繁殖,将感染风险降至0.1%以下。滴药时应洗净双手,头后仰,拉开下眼睑,将药液滴入结膜囊内,避免瓶口接触眼睛造成污染。(二)手术当天的深度清洁。晨起后,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定的眼部冲洗液冲洗眼睑及睫毛根部,仔细清除夜间分泌的油脂、污垢和脱落的睫毛。如果睫毛较长或杂乱,医生可能会进行睫毛修剪,以减少细菌附着。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会用碘伏对眼部周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范围从眉毛上方1厘米到脸颊下方1厘米,从内眼角到外眼角外侧2厘米,此时患者要配合闭眼,切勿转动眼球,防止消毒液进入眼内刺激结膜和角膜。(三)特殊情况的强化处理。若患者存在睑缘炎,表现为眼睑边缘发红、有鳞屑或脓点,需在术前1到2周进行治疗,可涂抹抗生素眼膏,每天2次,待炎症消退后再手术。患有慢性结膜炎的患者,除了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可能还需要联合使用人工泪液,改善眼部微环境。合并倒睫的患者,术前需由医生拔除倒睫,避免手术中倒睫摩擦角膜,影响手术视野和角膜的完整性。

  停药管理:扫清影响手术安全的“隐形障碍”。(一)抗凝药物的调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的患者,需提前7到10天咨询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血栓风险评估是否停药或更换为低分子量肝素,避免术中出血过多影响操作。擅自停药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务必严格遵医嘱。(二)激素类药物的管控。全身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以便调整手术方案。局部使用激素类滴眼液者,需在术前3天停用,防止眼压波动。(三)其他禁忌药物。含麻黄碱、肾上腺素的滴鼻剂或口服药可能升高眼压,术前1周需暂停使用。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术前无需停用降糖药,但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清场”不到位的风险:小疏忽可能酿大麻烦。临床数据显示,术前清洁不彻底导致的感染发生率虽仅0.3%,但一旦发生,70%的患者视力会降至0.1以下。某三甲医院曾收治一例因术前未规范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的患者,术后3天出现眼内炎,虽经紧急抢救保住眼球,但视力永久丧失。此外,未及时停用抗凝药可能导致术中虹膜出血,延长手术时间;血糖控制不佳则会增加伤口感染和愈合不良的概率。这些风险并非个例,而是临床中必须严防的“手术雷区”。

  术前准备的“加分项”:细节决定康复速度。除了清洁和停药,以下准备措施也能确保手术更加顺利:术前一天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因熬夜导致的结膜充血;手术当天应避免化妆、不佩戴首饰,并穿着宽松衣物,以减少眼部接触污染物的风险;高血压患者术前可正常服用降压药,务必将血压稳定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

  白内障手术的成功,60%取决于医生技术,40%依赖术前准备。做好眼睛“清场”,既是对手术安全的保障,也是术后快速恢复光明的前提。请记住:每一个看似琐碎的步骤,都是在为清晰视野铺路。术前主动与医生沟通用药史和眼部情况,严格执行准备流程,才能让“换镜”之旅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