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临湘市中医医院 户文飞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我国成人患病率为10%到1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患者发现结石后都会陷入纠结:到底要不要手术?其实胆囊结石的治疗并非“一刀切”,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
无症状结石:多数可暂不手术。50%到70%的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明显症状,这类“安静的结石”通常无需立即手术。临床研究显示,无症状结石每年出现症状或并发症的概率仅为1%到3%且恶变风险极低。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超声复查,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脂高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餐尤其要吃早餐,因为空腹时胆汁易淤积形成结石。但需注意,以下无症状患者仍需考虑手术: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长期刺激胆囊壁易诱发慢性炎症);胆囊壁明显增厚(≥3毫米)或伴有钙化(瓷化胆囊恶变率高达10%到30%);合并糖尿病(感染后难以控制);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儿童患者(结石长期存在可能影响胆囊功能)。
有症状结石:手术是主要选择。当结石引发典型胆绞痛(右上腹阵发性剧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出现胆囊炎、胆管梗阻等并发症时,手术治疗成为首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急性胆囊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进展为胆囊坏疽、穿孔,甚至引发腹膜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的“金标准”术式,具有创伤小(仅需3到4个0.5到1厘米切口)、恢复快(术后1到2天即可出院)、并发症少等优势。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其术后疼痛轻、疤痕小,且不增加胆管损伤风险。对病情复杂(如胆囊与周围组织严重黏连)的患者,可能需要中转开腹,但比例通常低于5%。
保守治疗的适用范围。保守治疗主要用于暂时无法手术的患者,包括急性炎症期患者(先通过抗生素、解痉止痛药物控制炎症,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极高的高龄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药物治疗方面,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仅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胆固醇结石有效,且需连续服用6到12个月,停药后复发率高达50%。体外冲击波碎石因术后结石残留率高、胆管梗阻风险大,目前已极少采用。需要强调的是,保守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腹痛加重、黄疸、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保胆取石术的争议。近年来保胆取石术争议较大,该术式保留胆囊但取出结石,看似理想,实则存在明显弊端。术后结石复发率非常高,且反复取石可能增加手术风险。目前主流医学指南明确指出,保胆取石术仅适用于极少数胆囊功能良好、单发结石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胆囊的情况,术前需通过胆囊收缩功能试验严格评估,术后需长期服用利胆药物并定期复查。
术后注意事项与胆囊功能替代。胆囊切除后,胆总管会逐渐代偿性扩张,部分替代胆囊的储存功能,多数患者术后1到3个月可恢复正常饮食。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短期腹泻,这是由于胆汁持续排入肠道影响脂肪消化所致,通常通过饮食调整和服用利胆药物可逐渐缓解,极少影响长期生活质量。
总之,胆囊结石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无症状者动态观察,有症状者及时手术,特殊情况灵活选择保守方案。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结石大小、症状频率、胆囊功能及全身状况,共同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既不过度医疗,也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