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声音

救护车转运收费不能是笔糊涂账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7月17日

  @新华社:

  救护车转运费变成糊涂账,背后是标准的缺失。有些地方缺乏明确、操作性强的价格指导办法,导致一些机构在定价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出现“坐地起价”的情况。监管体系不完善、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部分地区对救护车运营资质审核不严,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不合规的收费行为屡屡发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诉和追责机制,患者遭遇不合理收费时常常面临维权难的困境。

  治理医疗转运收费乱象需打出“组合拳”。首先,要提高医院对重症病人转运的覆盖能力,应组建更多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运送团队;其次,需明确标准“划红线”,各地要结合国家医保局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相关收费标准,做到操作性强、价格合理,并向社会公开。此外,监管要“亮出牙齿”,相关部门定期对救护车运营机构的收费行为进行抽查,对违规行为严查严办,并通过公开曝光、从业限制等措施加以震慑。同时,畅通患者投诉和维权渠道,推动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新闻晨报:

  虽说生命的价值不是金钱能衡量的,但救命的车不该是笔糊涂账。目前,我们对于急救转运市场的监管存在漏洞和空白,一些私营救护车因价格不透明、资质参差不齐,让患者及家属面临着额外的风险。只有更完善的制度和更规范的流程,更好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合规的转运车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病患家属才会“病急乱投医”,有关部门应尽快探索出跨省转运、携带设备转运等情况的服务流程和价格区间,促使急救转运市场健康发展。

  @新京报:

  我国院前急救服务已形成相对规范的属地化管理体系,但非急救转运仍处在规则“真空地带”。公立医院受资源限制难以覆盖所有需求,民营机构虽填补了市场空白,却因缺乏统一准入标准、收费指导和服务规范,导致定价混乱、服务参差。

  跨省转运涉及跨地区监管与服务,地方性规则难以突破行政边界,使得转运车辆在跨区域时面临“双重失管”的风险。对于非急救转运尤其是跨省服务,更合理的解决路径应该是构建分级分类的服务体系。比如,省级三甲医院聚焦危重患者转运,配备专业设备和团队;基层医疗机构则可承担普通患者的康复转运需求。同时,要建立透明的定价机制,根据转运距离、设备使用、医护配置等因素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并强制要求提供费用明细清单。

  尽管目前部分地区已出台非急救转运规则,但地方性规则仍难以解决跨省转运的难题。比如,某省规定的收费标准在另一省可能完全失效,转运车辆途经多地时更可能面临“各管一段”的碎片化现象。因此,亟待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跨省转运服务标准,明确车辆资质、人员配备、收费原则等方面的规则,并建立全国性转运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需求发布、服务匹配、费用结算全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