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科普

中医如何帮助缓解痛经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6月09日

  □桓台县妇幼保健院 王妮

  痛经的基本常识。痛经,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常常经历的一种不适症状。轻则隐隐作痛、乏力倦怠,重则剧痛难忍、影响工作与生活。据统计,全球约有50%以上的女性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痛经困扰,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原发性痛经,即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周期性疼痛。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存在,痛经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在治疗痛经方面已有多种手段,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口服避孕药等,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更加温和、自然的调理方式,尤其是来自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医学遗产,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妇人月事不调”“经来腹痛”的记载,并提出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等核心病机理论。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艾灸、饮食调理等多种手段,中医不仅注重对症治疗,更强调从根源上改善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痛经的中西医认识对比。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痛经主要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通常没有明显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其发生机制主要与月经期间子宫内膜释放大量前列腺素有关。这种物质会引起子宫过度收缩,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疼痛。此外,精神压力、内分泌失调以及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痛经的发生。而继发性痛经则往往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疾病引起,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止痛药、激素类药物及物理疗法等,虽然见效较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中医对痛经的认识则更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核心病机概括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不通,指的是气滞、血瘀、寒湿等因素阻塞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不荣,则指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胞宫而导致的隐痛、空痛。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表现,中医将痛经细分为多个证型,如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等,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个体化诊断。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缓解疼痛本身,更重视调理全身机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缓解痛经的传统方法。中医在缓解痛经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方法体系,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艾灸、饮食调养、穴位贴敷治疗、痛经保健操等多种手段,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散寒、补益冲任的目的。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调理痛经的重要方式,常用的经典方剂包括四物汤、逍遥散、温经汤等,能够根据个体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例如,气滞血瘀型痛经常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寒湿凝滞型则多采用温经散寒的吴茱萸、艾叶、干姜等;而气血虚弱型则适合补气养血的黄芪、党参、熟地等药材。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关元、气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子宫痉挛,减轻疼痛感。艾灸作为针灸的延伸,特别适用于寒性痛经,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此外,推拿按摩尤其是腹部按摩,有助于放松子宫肌肉、疏通经络,常用于日常保健与辅助治疗。中医还强调“食疗即药疗”,推荐女性在经期前后多食用温补类食物,如红糖姜茶、红枣、桂圆、羊肉等,以温通血脉、驱寒暖宫。同时,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注意腹部保暖,保持情绪平稳,也是预防和缓解痛经的重要措施。还有,病时调护,痛经期间应不要做剧烈运动,卧床休息,保持睡眠充足,也可用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缓解疼痛。桓台县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针对痛经,独创痛经保健操,加强平时穴位保健,成立痛经门诊,提供中药、雷火灸、针灸、穴位贴敷治疗、保健操等多种中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传统方法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副作用小,尤其适合长期调理,帮助女性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痛经的发生频率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