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赵亮
在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大到交通事故、心血管急症,小到食物呛咳、中毒等,遇到紧急情况时,懂得如何急救十分重要。掌握一定的急诊急救技巧,能够保证在面对意外损伤时保持镇定,为伤者争取到更多治疗的时间,降低伤亡风险,笔者结合既往急诊科的工作经验,下面会列出一些急诊急救护理技能,便于广大居民学习和掌握。
重视急诊急救的作用。在临床急救过程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即黄金救治时间,尤其在一些心血管急症救治中,越早救治,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越好。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即便是早1分钟行CPR操作,患者救治后的存活率也会上升,时间就是心肌,同时心肌也是生命,因此,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格外重要。
心肺复苏(CPR)技术。发现有人倒地,首先需要做的是保持冷静,大声呼唤患者姓名并轻拍双肩,快速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触摸颈动脉搏动情况,同时指定1名附近的围观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快速开放患者气道,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过程中检查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外伤,明确适应证后实施CPR抢救,选择两乳头中点连线位置,双手交叠,以手掌掌根为着力点垂直按压,同时控制深度在5到6cm之间,每分钟的按压频率不超过120次,再予以口对鼻/口对口人工呼吸支持,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以意识状态,意识逐渐恢复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已脱离生命风险,后续即将接受专业的救治,以缓解其恐惧和紧张情绪。
气道异物窒息急救。在急诊急救场景中,进食期间说话的儿童、老年或被其他食物呛咳进入气道的患者,均有可能因窒息而死亡。首选的急救措施为“海姆利希急救法”,成年人、婴幼儿救治有所不同,初期可尝试通过自主咳嗽排出异物,无法自主咳出的成年人,施救者需快速从背后环抱患者,一手作握拳状并用大拇指侧抵住患者的腹部,具体定位在肚脐上两手指宽的位置,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并快速向上、向内用力挤压腹部,形成一股冲击性气流,重复动作并控制力度,直至异物排出。婴幼儿急救时需将其面部朝下,平稳安放在施救者手臂前侧,使头部低于躯干,用掌根持续叩击肩胛骨连线中点,叩击5次无效者联合婴幼儿胸骨中点按压操作,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药物或食物中毒急救。生活中若意外接触有毒物质、吸入或误服有毒的药物均会引起中毒反应,最主要的任务是快速脱离中毒源头,脱去污染的衣物,如误服有毒物质在患者清醒时需快速询问毒物类型便于后续洗胃液的配置,提高救治效果。中毒时间较短,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催吐的方式进行急救,佩戴无菌手套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区域引起呕吐反应,注意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吸呛咳。若患者已昏迷或中毒症状严重,则需由专业人员进行洗胃操作快速清除胃内毒物,根据毒物的种类给予解毒剂,有机磷农药中毒用阿托品解毒、重金属中毒可用依地酸钙钠解毒,同时给予持续性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氧气支持。
暴力创伤急救。暴力创伤是急诊中极为常见的急症类型,损伤类型包括骨折、挫裂伤和高坠伤等,急诊急救是首要评估患者的损伤位置和类型,监测其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伤情,如失血性休克、窒息或骨折等,急救时严格按照“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进行救治,迅速采取止血处理,用干净的纱布压迫伤口5到8分钟,观察出血停止用绷带加压包扎;随后就地取材,用树枝或木板等相对坚硬的材质固定骨折部位,患者搬运时采用双人联合或担架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尽快到附近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寻求进一步救治。
总而言之,意外损伤时有发生,急诊急救应是每个人的必备能力,在危急时刻可能是个人自救的关键,也可能是挽救他人生命的“利器”,将急诊急救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共创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