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版 科普

关注牙周病当心会掉牙!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牙周病二科 张春辉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可你是否知道,有一种牙齿问题,它不一定疼,却能悄悄“偷走”你的牙齿——那就是牙周病。它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第一杀手”,更是很多人忽视的“沉默的杀手”。如果不及时重视、科学处理,牙周病发展到晚期,真的会导致牙齿一颗颗掉落。

  什么是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的一类慢性疾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个阶段。早期是牙龈炎,表现为刷牙出血、牙龈红肿;若未及时干预,就会发展为牙周炎,出现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最终导致牙齿脱落。牙周病多数悄无声息地发展,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牙龈萎缩明显才发现,已是中晚期。牙周病并不只是“口腔问题”,它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牙周病,反之牙周病会影响血糖控制;孕妇若患牙周病,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增加;与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也有关联。

  如何识别牙周病?刷牙出血。刷牙时牙龈出血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尤其是轻轻刷就出血,或咬苹果时牙龈出血,就要警惕。口臭持续存在。不论怎么刷牙、嚼口香糖,口气依然难闻,这可能是牙周袋里长期滋生细菌造成的。牙龈红肿、萎缩。原本饱满的牙龈逐渐变得松软甚至退缩,牙齿根部开始暴露,是牙龈组织被慢性炎症破坏的信号。牙缝变大、牙齿松动。牙缝突然变宽、食物老是塞牙,说明牙周支持组织已经出现问题。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感觉牙齿“浮动”,甚至出现松动。咬合不适、牙齿移位。当你感觉牙齿咬合位置变了、牙齿歪了,那可能是牙槽骨遭受破坏、牙齿移动造成的。

  如何科学预防与应对牙周病?(1)做好口腔卫生——清洁才是根本。牙周病最直接的诱因是牙菌斑和牙结石。这类微生物毒素长期刺激牙龈,才是“幕后黑手”。所以,清洁口腔是预防牙周病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坚持早晚刷牙并掌握正确方法。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3分钟以上,轻柔画圈,重点清洁牙龈边缘和牙齿接缝处。使用牙线或冲牙器。牙刷无法彻底清洁牙缝间的残渣,而牙线能有效清理牙齿邻面,是预防牙周病的重要工具。定期使用含氟牙膏或抗菌漱口水,这有助于减少牙菌斑滋生。很多人每天刷牙,却不使用牙线、不注意刷牙方法,清洁不到位,牙周问题自然难以避免。(2)定期洗牙检查——别怕洗牙,这是保护牙齿。洗牙不是“把牙齿洗薄了”,也不是“洗完牙更容易蛀牙”。这些都是误解。洗牙的真正作用是去除牙结石和牙菌斑,牙结石一旦形成,普通刷牙无法去除,只能依靠专业牙科设备。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炎症加剧。建议每6个月到1年洗牙一次,具体根据个人口腔状况决定。洗牙时,牙医会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发现牙周早期问题并及时干预。如已出现牙周袋,还可能需要进行“牙周刮治”等进一步治疗。洗牙不仅保护牙齿,也是早发现问题的良机,千万别等“掉牙”才后悔。(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是牙周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吸烟者患牙周炎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且治疗效果差、恢复慢。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钙、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牙龈健康;少吃过于黏腻、甜食,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否则更易患牙周病且更难治疗。保持情绪稳定。长期压力过大也会削弱免疫系统,影响牙周健康。

  牙齿虽小,健康却大。牙周病是一个慢性、隐匿却危险的疾病,很多人正是在“没有疼痛”的误区中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最终一颗颗好牙悄然脱落。如果你已经出现了刷牙出血、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问题,一定要尽早就医。如果你现在还觉得“牙齿挺好”,那更要行动起来,做好日常清洁、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