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平安医院 于军
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然而,对于孕妇、老人和儿童这样的特殊人群,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麻醉管理需要更加谨慎。本文将从这三类人群的生理特点出发,详细阐述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保障他们的手术安全。
孕妇麻醉:平衡母婴安全。孕妇的生理变化复杂,麻醉需兼顾母体与胎儿安全。(一)孕期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心血管系统:血容量增加30%到50%,心脏负荷加重,麻醉中易出现低血压。呼吸系统:功能残气量减少,潮气量增加,但肺泡通气量仅轻度增加,易导致低氧血症。神经系统:激素水平变化增强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需适当减少用药剂量(具体根据药物种类调整)。(二)不同孕期的麻醉策略。早期妊娠(1到12周):胎儿器官形成关键期,非紧急手术应推迟。必须手术时优先选择局麻或区域阻滞,如宫颈锥切术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中期妊娠(13到27周):椎管内麻醉为主,硬膜外麻醉可降低全麻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剖宫产术中需控制局麻药浓度(布比卡因浓度通常≤0.5%),避免胎盘血流减少。晚期妊娠(28周后):子宫压迫下腔静脉,易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剖宫产麻醉时,左侧倾斜15°到30°体位可改善静脉回流,硬膜外麻醉需分次给药(首次5到10ml,观察5到10分钟)。(三)术后管理重点。镇痛选择: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能引起的胎儿动脉导管早闭。母乳喂养:丙泊酚、瑞芬太尼等短效药物代谢快,术后2小时即可哺乳;吗啡需谨慎使用,建议哺乳间隔≥4到6小时。
老人麻醉:应对器官功能衰退。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麻醉风险显著增加。(一)高风险因素。心血管系统:60%的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麻醉中血压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20%即可诱发心肌缺血。呼吸系统:老年人肺活量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全麻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会有明显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术后谵妄发生率因手术类型差异显著,与术前认知功能障碍(MCI)密切相关。(二)麻醉管理要点。术前优化:控制血压(收缩压<160mmHg),纠正贫血(Hb>100g/L),停用抗凝药需个体化评估(华法林通常需术前5天停药,但需监测INR值)。药物选择:避免使用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如东莨菪碱),优先选择依托咪酯(对心血管抑制轻)。监测升级:有创动脉压监测适用于合并冠心病者,脑氧饱和度监测可早期发现脑缺氧。(三)并发症预防。苏醒延迟:老年人药物清除半衰期延长,丙泊酚需减少30%剂量,术毕可给予氟马西尼拮抗苯二氮䓬类药物残留。认知保护:右美托咪定(0.2到0.7μg/kg/h)可降低谵妄发生率,术前使用褪黑素可能有益。
儿童麻醉:关注生长发育。儿童解剖生理独特,麻醉需兼顾安全与远期影响。(一)生理特殊性。药物代谢:新生儿转氨酶活性仅为成人的30%到50%,吗啡清除率低,需延长给药间隔。体温调节:体表面积/体重比大,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50%,需使用加温毯维持体温≥36℃。气道解剖:婴儿舌大、颈短,气管插管困难风险显著高于成人(尤其1岁以下婴儿),需准备不同型号喉镜片。(二)麻醉实施要点。诱导方式:保留自主呼吸的七氟烷吸入诱导更安全,待气管插管成功后再控制呼吸。维持策略:颅脑手术需避免使用恩氟烷(可能诱发癫痫),选择丙泊酚(2到6mg/kg/h)维持可降低颅内压。监测重点:除常规生命体征外,需监测呼气末 二 氧 化 碳 分 压(PetCO2,维 持 35 到45mmHg),避免缺氧和高碳酸血症。(三)术后管理重点。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如骶管阻滞(0.1%到0.2%罗哌卡因)联合对乙酰氨基酚(15mg/kgq6h)。躁动预防:术毕前30分钟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可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通过精准的术前评估、个体化的麻醉方案、严密的术中监测以及科学的术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麻醉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对于特殊群体麻醉医生需以更细致的态度、更专业的技术,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