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版 科普

久坐、便秘、吃辣:哪些习惯在伤害我们的肛门?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肃宁县人民医院 赵巍

  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场景中,办公椅、通勤路、沙发成了“新三大栖息地”,外卖单上的红油火锅、螺蛳粉常年霸榜,而这些看似平常的选择,正让肛肠疾病悄然逼近。本文将从生活场景切入,揭示三大高危习惯对肛门的隐形伤害。

  久坐:让肛周血管“堵车”的元凶。(一)解剖学视角下的“定时炸弹”。人体直肠末端静脉丛缺乏静脉瓣(相当于血管中的“单向阀门”),当臀部持续受压时,静脉血液回流会遭遇三重阻碍。①重力压迫:久坐使臀部成为全身重量的“承重墙”,局部压力导致静脉受压,血液淤滞。②肌肉松弛:长期不活动导致盆底肌群松弛,失去对静脉的辅助挤压作用。③体位僵化:固定坐姿使血管持续处于同一角度,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这种“堵车”状态持续数小时后,静脉壁会像被反复充气的气球般逐渐扩张,形成痔疮的雏形。(二)防护策略。①设备升级。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坐垫(如记忆棉+透气网布材质),座椅高度调整至双膝与臀部同高。②微运动计划。每工作1小时完成“3分钟自救”。③坐姿位。做“夹臀提肛”动作,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次。④环境优化。在办公桌下放置小型脚凳,保持双足平稳支撑,减轻坐骨结节压力。

  便秘:肛肠健康的“隐形推手”。(一)便秘的“蝴蝶效应”。正常排便时直肠压力应控制在20到30mmHg,而便秘患者的腹压可能显著升高。这种高压状态会引发以下情况。①黏膜撕裂:干结粪块像砂纸般摩擦直肠黏膜,导致肛裂(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便后持续刺痛)。②静脉丛破裂:腹压骤增使痔内静脉像被挤爆的水管,引发滴血或喷射状出血。③直肠敏感性改变:长期用力排便使控制排便的神经变得“易激惹”,出现“便意频繁却无便可排”的矛盾现象。(二)破解便秘的“组合拳”。①饮食。主粮升级:将白米白面换成燕麦、糙米、红薯等全谷物,天然膳食纤维能像“海绵”般吸水膨胀,软化粪便。水果策略:选择带籽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草莓),其籽粒可刺激肠道蠕动。②排便训练。定时唤醒:每天固定时间尝试排便,培养生物钟。③姿势优化。马桶前放置10cm高的脚凳,使身体呈35°角,更接近蹲姿的解剖优势。

  吃辣:肛门黏膜的“化学刺激”。(一)辣椒素的“双刃剑效应”。辣椒中的辣椒素(Capsaicin)能激活TRPV1受体(疼痛和温度感受器)。即时刺激:使肛门黏膜血管扩张,血流明显增加,导致灼热感。延迟损伤:持续刺激引发黏膜水肿、充血,破坏屏障功能。(二)健康吃辣的“平衡术”。了解解辣三件套。牛奶:酪蛋白可包裹辣椒素,减少黏膜刺激(优先选全脂牛奶)。蜂蜜:果糖能促进水分吸收,稀释辣椒素浓度。香蕉:富含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②辣度管理。循序渐进。从微辣开始,每周增加1个辣度等级,给黏膜适应时间。搭配原则:辣食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同食,加快代谢。

  肛肠健康的“终极防护盾”。(一)日常护理“三件套”。智能坐垫:选择带压力感应和震动提醒功能的产品,每45分钟提醒活动。湿厕纸:pH值接近中性,含芦荟、洋甘菊等舒缓成分,减少擦拭损伤。便携坐浴盆:折叠式设计,出差旅行也能实现温水坐浴(水温38℃到40℃为宜)。(二)症状识别“红绿灯”。绿灯症状:偶发便血(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轻微肛门瘙痒。应对: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温水坐浴。黄灯症状:排便时疼痛持续30分钟以上、便后手纸带血、肛门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应对:暂停辛辣饮食,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剂,3日内未缓解需就医。红灯症状:便血呈暗红色或与粪便混合、肛门肿物需手动复位、持续性剧烈疼痛。应对:立即就医,可能需进行肛门镜、肠镜等检查。

  肛肠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需要从改变每个90分钟的工作节奏、每口食物的选择、每次如厕的习惯做起。愿每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肛肠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