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版 科普

肠梗阻术后护理:从饮食到康复的全流程指南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鹿寨县人民医院 罗丽达

  肠梗阻手术后,科学的护理是身体恢复的重要保障。术后初期需重点关注饮食调整、活动指导和并发症预防,既要帮助肠道功能逐步恢复,也要避免因护理不当引发二次损伤,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都能加速康复进程。

  术后24小时:平稳度过危险期。肠梗阻手术后的第一天是恢复的关键窗口期。此时患者需严格禁食,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同时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家属需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湿润,可用棉签蘸温水轻擦口唇,避免因长时间禁食引发口干不适。术后6小时内,患者需保持去枕平卧位,防止麻醉后呕吐引发窒息。若出现剧烈腹痛、持续高热或引流管排出大量鲜红色液体,需立即通知医生。此时家属需协助记录患者尿量、引流液颜色及体温变化。

  饮食管理:从流食到正常餐的阶梯式过渡。(一)术后1到3天。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建议选择米汤、过滤蔬菜汤等清流食,每次50到100毫升,2小时一次。可加入少量盐分补充电解质,但需避免豆浆、牛奶等产气食物。(二)术后4到7天。若排气排便正常,可过渡到藕粉、蒸蛋羹、烂面条等半流质食物。此时需遵循“低渣、低脂、高蛋白”原则,推荐去皮鸡肉泥、嫩豆腐等易消化蛋白质来源,每日分5到6餐进食,避免一次性过量加重肠道负担。(三)术后第二周:根据耐受情况逐步添加软米饭、煮熟的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南瓜)。需严格避免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竹笋)、油炸食品及辛辣调料,持续至术后1个月。恢复期可每日饮用100毫升无糖酸奶,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活动与康复锻炼:激活肠道功能的黄金法则。术后24小时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脚尖上下勾压)和膝关节屈伸,每2小时练习5分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第二日起,家属需协助患者每日下床活动3到5次,每次10到15分钟,以慢步行走为主,注意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术后一周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平躺时用鼻深吸气使腹部隆起,持续3秒后缓慢用嘴吐气,每日3组、每组10次,有助于增强膈肌力量,促进肠蠕动。术后两周可尝试靠墙静蹲,逐步恢复核心肌群力量,但需避免仰卧起坐等腹部用力动作。

  伤口护理与并发症预防。(一)保持腹部切口干燥。术后7天内用无菌敷料覆盖,若敷料渗液需及时更换。淋浴时可用防水贴保护伤口,沐浴后立即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观察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或异常硬结,体温持续超过38℃需警惕感染风险。(二)肠梗阻术后需特别防范肠黏连复发。日常可顺时针轻揉腹部,每次餐后1小时进行,手法需轻柔如抚触婴儿背部。若出现阵发性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应立即禁食并就医。

  心理调适与长期健康管理。部分肠梗阻患者术后会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失眠或过度担心复发。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缓解压力:每日清晨静坐5分钟,专注呼吸节奏并自我暗示“肠道正在稳步恢复”。加入患者互助社群分享康复经验,也能有效减轻心理负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重点观察肠道通畅度及营养指标(如白蛋白、血红蛋白)。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其抗炎特性有助于降低粘连风险。

  特殊情况应对指南。(一)携带造瘘袋的患者。每日清晨空腹时测量造瘘口直径,选择比造口大2到3毫米的底盘。排泄物稀薄时需及时更换,清洗皮肤后涂抹造口护肤粉。外出时随身携带除味贴片和备用造口袋。(二)老年患者护理要点。65岁以上人群术后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每周监测血钾、血钠水平。饮食中可加入去油鸡汤、土豆泥等兼顾营养与口感的选择。活动时需有家属陪同,预防跌倒引发腹内压骤升。

  肠梗阻术后的恢复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饮食原则,坚持适度活动,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大多数患者能在1到2个月内回归正常生活。若出现持续腹胀、呕吐或发热,请立即就医。术后3个月、6个月的定期复查不可忽视,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及时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