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版 科普

肝切除术后注意事项别忽视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柳州市工人医院普外二病区 郑颖莉

  肝脏在物质能量代谢、解毒功能以及蛋白生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肝癌、肝血管瘤或肝囊肿等器质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手术完成并非治疗终点,科学规范的术后护理与康复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转归。

  伤口护理。住院期间应由医疗团队按照标准流程实施伤口处理,并定期评估愈合情况。出院后患者需严格遵照医嘱自行更换敷料,保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日常清洗时应做好防水隔离,若敷料意外浸湿,需立即用消毒纱布吸干并重新包扎。患者及家属需创建切口监测机制,特别关注红肿加剧、疼痛加重或异常渗液等现象。若切口周围出现皮温升高伴红斑,需考虑感染可能,若突发剧烈疼痛或切口张力异常,应警惕伤口裂开风险。出现上述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

  饮食调理。患者术后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期间,应实施阶段性饮食管理。初期推荐摄入低纤维、低脂的清流质饮食,如过滤米汤、稀释果汁等,此类食物可减轻胃肠负担。随着消化功能改善,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选用糊状粥类、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此阶段需严格限制高油脂、辛辣及粗糙食物,防止诱发消化道不良反应,影响术后恢复进程。为满足术后代谢需求,应采取渐进式营养补充策略,重点补充高生物价蛋白质,优选精瘦肉、海鱼、蛋类及大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相关营养素是组织再生的重要原料。增加果蔬摄入量,其含有的抗氧化维生素及膳食纤维,既能强化免疫功能,又可改善肠道蠕动,需科学搭配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与植物性脂肪,保证能量供给平衡。针对术后消化功能减弱,推荐采用少量多餐制,每日安排5到6次进食,单次食量为正常餐量的50%到60%。相关进食方式能减轻消化系统负担,提高营养吸收效率,预防消化不良症状。

  活动与休息。在保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应实施分阶段活动计划。早期适量活动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增强呼吸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风险,同时刺激胃肠蠕动,加快消化功能恢复。术后24小时内开始床上活动,包括定时改变体位及四肢关节活动,术后2天可尝试半坐卧位,逐渐延长坐位时间。活动期间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防止过度活动影响切口愈合。睡眠对组织修复至关重要,应保持每天7小时以上的规律睡眠。可经过优化睡眠环境及实施睡前放松练习,提高睡眠质量。特别注意术后恢复期应防止剧烈运动,包括快跑、举重等可能增加腹压的活动。运动功能恢复需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在术后一个半月到两月后开始低强度耐力训练。

  药物治疗。术后药物治疗体系一般包括抗感染药物、止痛剂及护肝制剂等,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禁止自行更改用药方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手术相关感染,镇痛药物经过调节痛觉传导通路减轻术后疼痛,护肝药物则借助清除自由基等途径保护剩余肝组织功能。出现漏服药物时,若距离下次服药间隔超过4小时需立即补服,不足4小时则按原计划继续用药,保证血药浓度稳定。用药过程中应创建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特别关注:速发型过敏反应可能与抗生素过敏相关,胃肠道不适多由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上报医疗团队,经专业评估后确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定期复查。个性化随访计划应按照术后1、3、6及12个月等关键时间点实施。随访内容包括肝功能检测、超声检查及增强CT等影像学评估,全面监测肝脏修复情况及旧病复发可能。患者需正确理解检查结果,配合临床诊疗建议。当检测指标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实施多学科讨论。

  肝切除术后恢复需要创建全方位的管理策略,包括规范的伤口处理、科学的营养支持等,经过综合性的康复管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