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版 科普

降压不靠“饿”和“猛练”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李小谢

  当得知自己不幸患上高血压后,不少人认为只要“少吃多运动”就能降压,于是采取极端方式“饿”着降压(过度节食)或“猛练”降压(高强度运动)。然而,这些做法非但不能有效降压,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风险,比如营养失衡、低血糖、心脑血管意外等问题。正确的降压方式应该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而非靠极端手段来“拼命”降压。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解析如何稳妥降压,让血压降得安全、降得长久,提高生活质量。

  “饿”着降压?小心适得其反!许多高血压患者一听到医生建议自己“控制饮食”,就误以为必须大幅减少食量,甚至采取极端节食的方式,比如只吃青菜、水果,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难以长久坚持,还可能带来以下危害。(一)营养不均衡,血压更难控制。极端节食会导致蛋白质、钠、钾、镁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血管的弹性调节,反而可能引起血压波动。(二)低血糖,反射性升压。长期挨饿会使血糖水平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三)肌肉流失,代谢减慢。长期过度节食会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久而久之,身体更容易囤积脂肪,反而增加肥胖和高血压风险。其实,医生建议的“控制饮食”也就是要科学饮食。(一)控制总热量,但不极端。每日能量摄入应维持在基础代谢以上,因人而异,一般是1200大卡到1500大卡。(二)减少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可以用柠檬、醋、香草等调味代替部分食盐。(三)增加优质蛋白。如鱼类、去皮禽肉、豆制品,保持血管弹性。(四)多摄入高钾、高镁食物。如香蕉、紫薯、坚果等,有助于稳定血压。

  “猛练”降压?心血管恐吃不消!还有一些患者听到“运动有助于降压”,便开始疯狂健身,比如每天高强度跑步1小时、“撸铁”、做爆发性运动,甚至挑战马拉松。然而,高血压患者过度运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一)突然高强度运动,易诱发心肌梗死、中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如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血压短时间内大幅波动,可能诱发心脏病或脑血管意外。(二)过度运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过猛的运动会激活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急剧升高,反而增加心血管负担。(三)运动过量,肌肉疲劳影响代谢。过度运动导致乳酸堆积、肌肉酸痛,影响身体恢复,甚至可能引起运动性高血压。科学运动应该这样做。(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快走、太极、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剧烈运动。(二)遵循“333”原则,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心率控制在(170—年龄)×60%到70%之间。(三)运动前热身,运动后缓和。逐步进入和退出运动状态,避免血压骤变。(四)避免晨起猛运动。清晨是血压波动的高峰期,建议上午9到10点或下午4到5点进行运动。

  科学降压,关键在于平衡!要想真正稳定血压,关键是“吃动平衡”,而不是走极端。合理膳食:多蔬菜水果,少盐少油,适量蛋白质,避免过度节食;规律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和运动方式,坚持长期锻炼,而非突击运动;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到24.9之间,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戒烟限酒:烟酒均会刺激血管收缩,提高血压,建议戒烟,酒精每日不超过25克(约1杯红酒);充足睡眠管理压力:睡眠不足、压力大都会引起血压升高,建议每天7到8小时睡眠,保持心态平和;按时服药(如已确诊高血压):不要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遵医嘱长期管理。

  降压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科学降压不能靠“饿”着过日子,也不能靠“猛练”硬拼,而是要长期坚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健康生活”的平衡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远离高血压的困扰,拥有稳定的血压和长久的健康。坚持科学方法,不仅能降压,还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让自己和家人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