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人民医院 朱燕莉
新生儿皮肤发黄是大多数家庭都会遇到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宝宝出生后会出现黄疸。它就像宝宝离开妈妈肚子后的第一场“代谢小测试”,只要科学应对,通常不会影响健康。家长需要做的是掌握基本判断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该观察、什么时候要就医,避免过度焦虑或盲目处理。
了解黄疸的来龙去脉。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身体里囤积了大量红细胞来运输氧气。出生后这些“超额储备”开始分解,产生的黄色物质(医学称胆红素)需要肝脏处理排出。但新生儿肝脏就像刚入职的新手,处理速度赶不上原料生成速度,这就形成了生理性黄疸。这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出生2到3天显现,5到7天到达顶峰,足月宝宝2周内消退,早产宝宝可能持续到满月。注意观察黄疸扩散:从脸部经胸口、腹部向四肢蔓延属于正常进程,但如果24小时内黄到手脚心或伴随精神萎靡、吃奶减少,就要立即就医。
居家观察的“法宝”。每天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宝宝时,记住“一看二按三对比”。先看眼白是否泛黄,再用指尖轻压额头皮肤,松开后观察是否显黄,最后对比前几天拍照记录。现在很多社区医院提供黄疸检测仪租赁服务,像测温枪一样轻触皮肤就能读数,比肉眼判断更可靠。晒太阳确实能辅助退黄,但要注意技巧: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让宝宝裸露四肢和后背,用薄棉布遮盖眼睛和尿布区域,每天两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隔着玻璃晒或使用防晒霜,这些都会阻挡有效光线。最关键的还是加强喂养,母乳宝宝每天哺乳8到12次,奶粉宝宝每3小时喂一次,通过多吃多排加速黄色物质代谢。
争取认识医疗干预。当医生建议照蓝光时,很多家长担心宝宝受苦。其实治疗过程比想象中温和:宝宝会戴上专用眼罩躺在暖箱里,就像戴着墨镜晒日光浴,护士会定时翻身和喂奶。多数宝宝照光1到2天就能明显好转,短暂出现的轻微皮疹或大便变稀都是正常反应。这些情况需要住院治疗:出生不到3天黄疸值飙升过快,手脚心明显发黄,宝宝出现拒奶、哭声异常或肢体发软。特别是发现大便变成灰白陶土色,可能提示胆道问题,必须立即检查。对于母乳性黄疸,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母乳3天观察,期间用吸奶器维持泌乳即可,不需要彻底断奶。
避开常见护理误区。老一辈人常说“喂葡萄糖水退黄”。其实这会适得其反,甜水会占据胃容量影响吃奶量,延缓代谢。也不要擅自服用中药制剂,新生儿肠胃脆弱,可能引发腹泻脱水。有些家长见黄疸反复就频繁停母乳,其实只要宝宝生长曲线正常,纯母乳喂养的黄疸持续4到6周也无需过度担心。居家护理时注意这些细节:给宝宝穿白色系衣服便于观察肤色变化,哺乳妈妈暂时少吃胡萝卜、南瓜等黄色食物,使用婴儿洗衣液避免化学残留刺激皮肤。记录每日黄疸变化可以用手机原相机拍照,选择固定时间和背景更易对比。
必须就医的信号。当宝宝出现持续高烧或体温低于36℃,哭声变得微弱或尖锐,四肢松软如布娃娃,或者出现眼神呆滞、反应迟钝,这些可能是胆红素入脑的征兆。吃奶量骤减(比平时少一半以上)、24小时尿不湿少于4片,也提示代谢异常。需要特别关注早产儿(37周前出生)、体重低于5斤的宝宝,以及分娩时有过缺氧窒息、头皮血肿的新生儿。这些宝宝肝脏代谢能力较弱,黄疸容易快速加重。建议出院后每周至少2次到社区医院检测,黄疸值接近15mg/dl临界值时,家长可在妇幼保健院租用经皮检测仪,每天早中晚各测一次额头、胸口、大腿数据。同时注意观察宝宝体温是否稳定、吃奶是否积极,发现异常立即到医院。
面对黄疸,记住三个关键:每天在自然光下观察皮肤变化,按需喂养保证每天4到6次排便,发现手心脚心发黄、吃奶减少或哭声异常立即就医。现代医学对黄疸的监测和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家长保持冷静、及时配合医生,很快就能看到宝宝恢复红润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