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版 科普

呛奶急救黄金10秒:海姆利希法这样用才有效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5月15日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儿童医院 陈礼娟

  对新手父母来说,宝宝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牵动着心弦,而呛奶无疑是最令人心惊胆战的瞬间之一。当奶液误入气管,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引发窒息,危及生命。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海姆利希法堪称“救命神器”,但只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在黄金10秒内抓住生的希望。

  呛奶为何如此危险?婴幼儿的咽喉、气管发育尚未完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不够灵敏。正常情况下,当异物进入气道,人体会通过剧烈咳嗽将其排出,但婴儿可能无法有效完成这一过程。一旦奶液堵塞气道,氧气输送受阻,大脑会因缺氧出现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就可能造成脑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呛奶窒息是婴幼儿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6个月以下的婴儿中更为高发。因此,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海姆利希法:原理与优势。海姆利希法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气流,形成向上的压力,迫使气道内的异物排出。当我们对腹部施加快速、有力的挤压时,横膈膜会突然上抬,使胸腔容积缩小,肺部压力瞬间升高,这股强大的气流就像一个“人工咳嗽”,能够将堵塞在气道内的奶液冲出。与拍背等传统方法相比,海姆利希法产生的冲击力更直接、更有效,尤其适用于完全性气道梗阻的紧急情况。

  婴幼儿海姆利希法:分步详解。(一)一岁以下婴儿操作步骤。姿势准备: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用手支撑住婴儿的头部和颈部,保持头部略低于身体,这样可以利用重力帮助奶液流出;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下颌,注意不要压迫颈部。背部拍击:用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有力地拍击5次。拍击时要注意力度,以能产生足够的冲击力但不伤害婴儿为宜。观察婴儿是否将奶液咳出。胸部按压:如果背部拍击后异物仍未排出,立即将婴儿翻转过来,面朝上,放在手臂上,保持头部略低于身体。用两根手指(食指和中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向下按压5次,按压深度约为婴儿胸廓前后径的1/3。重复操作:交替进行背部拍击和胸部按压,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恢复呼吸。(二)一岁以上幼儿操作步骤。站立姿势:站在幼儿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幼儿一步左右,后脚脚跟踮起,保持身体稳定。让幼儿身体前倾,头部略低,嘴巴张开。手部位置:双臂环绕幼儿腹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幼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腹部冲击:用手部的力量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幼儿腹部,动作要迅速有力,连续进行5到10次,直到异物排出。

  急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冷静判断。发现婴儿呛奶后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婴儿的情况,如果婴儿能够咳嗽、哭泣,说明气道没有完全堵塞,可以先观察,鼓励婴儿通过自身咳嗽将奶液排出;如果婴儿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无法发声等完全性气道梗阻症状,应立即实施海姆利希法。(二)力度把控。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因用力过猛造成婴儿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对一岁以下婴儿,背部拍击和胸部按压的力度要轻柔而有力;对一岁以上幼儿,腹部冲击的力度要适中,以能产生有效冲击力为宜。(三)及时就医。即使通过急救使婴儿恢复呼吸,也应尽快带婴儿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确保没有因呛奶导致肺部感染、气管损伤等并发症。

  预防胜于急救。虽然海姆利希法能在紧急时刻挽救生命,但预防呛奶的发生才是关键。喂奶时要注意姿势,让婴儿保持头高脚低的倾斜状态;控制喂奶速度,避免婴儿吃得过快、过急;喂奶后不要立即让婴儿平躺,可将婴儿竖抱,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同时,家长应定期学习急救知识,通过模拟练习熟练掌握海姆利希法的操作,做到有备无患。

  掌握海姆利希法,就是为宝宝的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将这一“救命技能”牢记于心、熟练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