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人民医院 田芳年
说起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少人都比较陌生。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作为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评估白细胞的健康状态。本篇文章将对白细胞形态学检查进行全面解析。
白细胞的分类及形态特点。(一)中性粒细胞。成年人的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呈圆形,细胞核呈分叶或弯曲腊肠样,染色质粗糙,呈深紫红色。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为淡红色,颗粒量多且细小,均匀布满胞质。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具有趋化、黏附、吞噬、杀菌等功能。(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该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粗块状,呈深紫红色,胞质呈淡蓝色透明。淋巴细胞分为T、B、NK三种细胞,T淋巴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当受到抗原刺激的时候,T淋巴细胞可以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分化为致敏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不依赖抗原刺激,而自发地发挥细胞毒效应,具有杀伤靶细胞的作用。(三)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该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呈扭曲、折叠,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状,胞浆丰富呈淡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粉色细小颗粒。它具有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它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四)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在人体过敏反应或是寄生虫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通常嗜酸性粒细胞在11到16微米,呈圆形,核分叶,呈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为深紫红色,胞浆呈橘红色,颗粒粗大且量多。(五)嗜碱性粒细胞。在部分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或传染病中,嗜碱性粒细胞会表现为数量增多。通常嗜碱性粒细胞在10到12微米,呈圆形。胞浆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紫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胞核一般为2到3叶,因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浅。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一)炎症与感染。当人体出现感染或是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此时通过对患者进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其白细胞数量是否发生改变,或是有无中毒颗粒、空泡等异常形态,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感染与炎症。(二)血液系统疾病。在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中,白细胞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急性白血病中,可以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的存在,这些细胞的形态和正常白细胞有着明显差异。通过进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辅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白血病情况,并判断其类型。(三)辅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白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系统一旦出现疾病,也会影响其形态变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患者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存在明显增多,且这些细胞在形态上也会产生异常变化。这些都可以成为辅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四)监测治疗效果。对于一些正在治疗疾病的患者,白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通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症是否得到控制,以及药物是否有效。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还可以起到预测疾病发展的作用。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检查时需要采集患者的末梢血液,制成薄而均匀的涂片。再对已经做好的涂片进行染色,通常染色方式可以选择瑞氏染色法或是吉姆萨染色法。染色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白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随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其进行记录,通过计算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形态的白细胞,再结合受检者的个人情况进行判断。